服务热线:010-64150422 欢迎访问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官方网站!
 
第十九期
协会通讯

第十九期

发布时间:2023-01-22
目录 显示

协会要闻

协会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在国家开放大学召开

协会秘书处,2019-03-15

在2019年1月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的年度工作会议上,协会正式成立了国家开放大学生命健康学院和金方书院,为各分会的基层与民间中医和中医药健康服务人员搭建起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平台。国家开放大学生命健康学院主要以中医药健康领域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为主体,将教育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助于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人员的素质和学历水平。金方书院主要以中医临床实践和临床疗效为出发点,以提高在职中医师的临床能力为目标,聘请国内知名中医大家,提供“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临床教学与实践,为中医医师培养中医临床思维、临床诊断和治疗思路、提供确有疗效的中医治疗方案,培养临床新一代的中医名医。
为了更好的发挥生命健康学院和金方书院的作用,真正实现协会各分会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目标,2019年3月12日,由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国家开放大学生命健康学院联合举办的“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在国家开放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中医教育培训相关的10余个分会的30余名分会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鄢小平行长莅临会议并讲话,他介绍了国家开放大学的基本情况和学分银行的主要内容。国家开放大学生命健康学院朴成济常务副院长介绍了生命健康学院成立过程、建设方向、申请流程和教学安排等。金方书院薛钜夫院长介绍了金方书院的渊源、教育情况、今后的发展方向及与各分会合作的内容。陈珞珈会长就国家职业教育的政策、与生命健康学院合作的方式、与金方书院合作的方式等做了介绍。
各分会根据自身发展的现状,围绕教育与培训工作做了充分的交流和研讨,他们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表示愿意与生命健康学院和金方书院合作或交流,资源共享,合作双赢。会议由吴彦副会长主持。

培养名医的摇篮——“金方书院”在京成立

协会秘书处,2019-01-15

书院是我国古代培养高级人才和学术交流的场所,是高层次的教育与研究机构,最早出现在唐朝,发展于宋代,其教育制度是由朱熹创立的。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

2019年1月13日,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与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联合成立的“金方书院”在北京成立并挂牌。

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院长、金方书院教务长薜钜夫在成立大会上说:“1986年,我的老师,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的亲传弟子祝谌予先生,为了继承施今墨先生提出的“办学授业,设院践行,编著存菁”的振兴中医方针,全力支持我在北京顺义区成立了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并在此基础上创办了中医传承教育培训机构“金方书院”。金方书院的传承教育理念源于施今墨、祝谌予两代中医大家,教育体系与施老在解放前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一脉相承。我的父亲薛培基是“华北国医学院”的高材生,是施今墨先生的入室弟子。在“金方书院”创建初期,他即与祝谌予先生确定要坚持“华北国医学院”的临床教育传承方针,广邀名师授课,精选英才施教,博采众家之长,摒弃门户之限。我们先后请来了京城四大名医之后,如施门传人李介鸣、刘韵远、董德懋、刘贵权、施如瑜、张秀琴等,萧门传人萧承悰,孔门传人屠金城、刘孝威,汪门传人赵绍琴、李鼎铭、李公卓等前辈,还请来了经方大家刘渡舟,中医内科学家印会河,皮肤科名医王玉章、赵永昌等38位国家级名医,一面坐诊,一面课徒。这些临床大家的言传身教,切磋砥砺,在“金方书院”发扬了当年“华北国医学院”创立的兼收并蓄、博采广纳教学宗旨。32年来,书院尝试多形式、多维度和多层次的教学传承,开办了中医大学生临床课堂、专家传承工作室、中青年医师学术讲堂、经典读书会、金方弟子实验班等课程,建立了施今墨祝谌予名家研究室、施今墨医药学术研究中心,成为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的承接

单位、北京市“中医师承教育学科基地”等,培养出了一大批会看病、能看病、看病好的中医全科人才。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局长王国强和佘靖、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原局长赵静、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等都来过我们医院,对医院坚持中医特色和“金方书院”给予了较高评价。

中医要保持功力,发展壮大,人才是关键,临床是基石,疗效是保证。中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育六十多年取得了辉煌成就,为中医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院校教育肩负着基础教学的职责、发展创新的使命、现代科研的重任。我们这种书院模式和临床师承教育是中医药普通教育的有益补充。杏花杏树何处寻?城外山间处处春。

今天,“金方书院”由一家中医院主办变成为与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共同主办,从一隅之地走上了华夏高地,从一院之力变为聚汇全行业中医名家精英之力,这好比给“金方书院”插上了腾飞的金翅膀。全新的“金方书院”将着力构建独特的中医临床教育传承模式,承担师承教育、学术交流、文化传播三大功能。我们将开设金方名医传承班、面向中医大学学生的弟子班和面向中小学生的中医药进课堂等活动,我们还将开办中医百家讲坛、金方名师学术讲堂等。

“金方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傅延龄教授在大会上说:“金方书院”以“传承中医学术、培养临床明医、弘扬优秀文化、增进大众健康”为使命,以“良方共享、良药共识、良医共进”为方法,以提供“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中医临床课程为目标,以“金方医院”纯粹的中医临床教学基地、纯真的中医师资、精纯的中医课程为特质,在新时代实践原“华北国医学院”的传统方法,打造金方学术品牌,希望我们的书院探索成为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的一种补充与完善,培养更多中医思维的临床明医名医,为复兴和发展中医事业献力。

国医大师唐祖宣教授在大会上讲话: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与杏园金方中医院联合成立“金方书院”,是培养新一代名中医的有效途径,是对中医重临床重疗效重师带徒的历史回归。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的重要实践与探索。

什么是继承好?继承好就是要自信、自强、自立,要增强民族自信心,不要崇洋媚外,不要数典忘祖,任何民族虚无主义都不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继承好中医药经典理论和

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必须原原本本地继承,这是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基础。与此同时,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切忌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所谓现代理论去诠释、曲解、装饰中医药学,从而避免中医药理论的碎片化、空心化、边缘化。

什么是发展好?发展好就是要勇攀科学高峰。在前进的道路上既不要徘徊观望,又不能停滞不前。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是中国古代文明智慧和经验的结晶,面对医学高峰就必须具有勇于攀登的决心和排除万难的勇气。如果单纯模仿、套用西医的学术规范和标准,那就势必会弱化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势必会将中医药引入一条绝境。

什么是利用好?利用好就是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中医药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学,可以多层次、多领域的路径,以全方位、广覆盖的方式充分加以利用。此外,还必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要认真学习、运用现代的多学科技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墨守成规。继承、发展、利用,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而不可。

中医学是一门来自于临床实践的传统医学,他是在几千年无数医家的长期临床和毕生看病无数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书院就是有别于学院,它是以传承为主,而不是以上课学理论为主。书院就是有别于医院,医院要用医疗设备,要医生护士药师,要用西药做手术,我们的书院就是学中医,学临床,出中医名医。它是培养高层次中医人才的地方、是中医学术交流的平台、是中医传承发展的新路径。我作为一名国医大师,培养中医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希望把我积累的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中医人,所以,如果金方书院需要,我愿意前去传道授业解惑,把我的毕生重要经验传承下来。我希望能从这里走出来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疗效卓著的中青年名医、省级名医和国医大师,走出来新时代的张仲景、李时珍和孙思邈!衷心祝愿金方书院办出特色,办出品牌,春风细化雨,桃李满天下!

原卫生部副部长何界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李大宁,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金方书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原院长傅延龄,北京杏园金方国医医院院长、金方书院教务长薜矩夫等为“金方书院”揭牌。

国家开放大学生命健康学院成立

协会秘书处,2019-01-15

习近平总书记说:“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发展教育是我国的国策。“国家开放大学”由过去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更名而来。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与“好美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历经两年多的积极申报、筹建、论证、答辩和接受评审等程序,于2018年11月2日收到国家开放大学的批准文件,批准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

开发协会和“好美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与国家开放大学合作举办“国家开放大学生命健康学院”,该学院为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学院,教学内容主要为生命健康包括中医药的保健养生等。这是我国第一家由行业协会与企业联合,与国家开放大学合作办学的中医药类的健康保健类的学院。在过去以医疗和药学为主的中医药普通教育之外,又成立了中医药保健养生教育的新学院,开辟了人才培养的新渠道,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2019年1月13日,国家开放大学生命健康学院在北京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林宇、原卫生部副部长何界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李大宁、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郑守曾、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等出席了成立仪式。

习近平总书记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党中央国务院把“健康中国”列为国家的重大发展战略。我国的医学教育重视培养医生、护士、医技和药学人员。现在,要打造健康中国,实现小康社会,没有大批的健康专业人才是不行的。这个学院的成立,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实际行动,是适应社会与卫生需求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养生保健康复养老服务造福百姓的利民之举。到会的领导们在讲话中希望办学各方紧密团结合作,做好整体设计,充分运用整合全国的健康与中医药教育资源,为社会和行业培养合格的生命健康专业人才,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办出自己的特色,发挥独特的作用,为国民健康和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原卫生部副部长何界生、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林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李大宁、国医大师唐祖宣、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郑守曾、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等为国家开放大学生命健康学院揭牌。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召开2019年工作会议

协会秘书处,2019-01-15

2019116日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会议中心召开“2019年工作会议,会议邀请了原卫生部副部长何界生、国家开放大学副校长林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李大宁、国医大师唐祖宣、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郑守曾、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原院长傅延龄教授出席会议,协会正副会长、常务理事、监事会监事、各分支机构会长和秘书长等共约260余人参加此次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有:1、国家开放大学生命健康学院、金方书院成立。原卫生部副部长何界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李大宁、国医大师唐祖宣、北京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郑守曾为国家开放大学生命健康学院、杏园金方书院的成立揭牌并致贺辞。2、赠送针灸铜人。北京中科贴针灸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向协会赠送了古代针灸铜人像。3、评选先进分机构。领导为获得2018年协会先进分支机构的中医罐疗与自然疗法专业委员会、真气运行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医养颜保健分会等11个分会颁发证书,优秀分会代表做了工作交流。4、新分会授牌。为新成立的14个协会二级分支机构颁发铜牌。5、协会工作总结。协会陈珞珈会长做协会2018年的工作总结,并提出协会今后的发展方向。6、专业培训。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廖明处长做题为“如何加强社团建设与管理”的报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创新司行业和地方标准化处处长、高级工程师宋国建做“国家有关标准化方面的政策解读”,陈珞珈会长做本协会“关于加强分支机构管理”的培训。

陈珞珈会长新春寄语

陈珞珈 2019年1月5日

雪花飘下来了,新年走进来了,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在我们杂志的优美年轮上,又刻上了一圈青春岁月的纪录。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健康和长寿就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民间中医疗法》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管理的优秀期刊。它有以下特色:一是融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于一炉,全面介绍我国基层和民间传统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方法。二是信息密度大,覆盖面广,取法于民间,追求简便验廉,以实用为主,面向基层,面向大众。三是里面介绍了大量的简便好用的中医药保健、养生、康复和调理的方法与技术,特别适合老百姓自我保健。习仲勋同志说:“中医中药来之民间,用科学方法加以研究提高,再用之民间,为人类造福。”这本杂志实在实用,可读好看,是大家案头一本较好的中医药通俗医疗保健养生读物。

杂志在进步中成长、在成长中也找到了自己“心的方向”——在弘扬中医药文化这幅精彩绝伦画卷的同时,更致力于成为一个传播使者,架起一座造福百姓健康的桥梁,构建了一片美妙的新的医药与人文的空间。杂志在今天百花争艳的媒体竞争里,尽管一路上风雨不断,但一群有梦想的年轻人,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洞察力,最适用的保健知识,优美的文笔,努力为大众提供一本开拓视野、涤荡思维、受益终生的健康读本,可喜可贺,善莫大焉。

当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春天已经不可遏止地来临了。回首昨天,他们硕果累累;展望明天,他们春光无限。成功就两个字:行动,行动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生命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他们既然选择了前方,就会义无反顾,风雨兼程!

 

老部长新春寄语:中医人自强不息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在2019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编印了一本《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的彩色画册,记录协会34年的发展历程和丰硕成果,激励广大会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我国的国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应协会之请,原卫生部部长高强同志欣然为画册作序,高部长高瞻远瞩,语重心长,勉励我们“中医药植根于民间、成长于民间、应用于民间,振兴于民间。人民的阳光雨露赋予民间中医药无穷无尽的力量。我们应当秉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与人民结成维护健康的命运共同体,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全部力量!”


岁月荏苒,沧海桑田,三十四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一九八五年,在习仲勋等老一辈中央领导同志亲切关怀和卫生部崔月犁部长精心指导下,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世纪春风,肩负着振兴发展民间中医药的重任,在人民大会堂成立。从此,民间中医药走上了一条漫漫修远,上下求索的道路。
三十四年来,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协会团结引领广大民间中医药工作者,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搜集、挖掘、整理、推广大量民间中医药成果,丰富民族医药宝库,成为一支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协会也壮大成拥有百余个专业委员会,五万多名会员,设有多家医疗与科研实体及大型学术期刊的全国性社会组织。一批国医大师、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中医药专家及大型中医药企业加入协会,成为推动民间中医药振兴的中坚与骨干。
三十四年风雨兼程,三十四年硕果累累。在举国上下隆重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时刻,协会将要编辑印刷一本画册,回顾协会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走过的历程,体现协会服务人民的宗旨,记录协会学术创新的成果,展示协会力推民间中医药发展的业绩。图以存真,文以纪实。画册以图文并茂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上民间中医药的一份贺礼!中医药植根于民间、成长于民间、应用于民间,振兴于民间。人民的阳光雨露赋予民间中医药无穷无尽的力量。我们应当秉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与人民结成维护健康的命运共同体,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全部力量!
在画册即将付梓之际,送上数语,聊以为序。


高强
二O一九年一月二日

分会要闻

一位筚路蓝缕勤学研究的中医刮痧大家

《张秀勤全息经络刮痧美容》序

《张秀勤全息经络刮痧美容(典藏版)》问世,这是广大百姓的福音,是中医刮痧学术界的喜讯。

刮痧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通过特制的器具和独特的手法,蘸取一定的介质,在体表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使皮肤局部出现微出血点等“出痧”情况,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治疗或保健作用。因其简、便、廉、效的特点,几千年来广泛运用于医疗及家庭保健。改革开放以来,古老的中医刮痧疗法又重新焕发出了青春。由演员梁家辉、蒋雯丽、朱旭主演的电影《刮痧》,想必大家都还有着很深的印象。

张秀勤教授历毕生心血研究“全息刮痧法”,将传统的单一的刮痧丰富完善成为具有诊断、治疗、保健和美容作用的系统疗法,这是刮痧学术与应用的一次重大发展与飞跃。刮痧就是要使毛细血管渗血“出痧”而达到治疗效果,但人的脸面部位是刮痧禁区,是不能“出痧”的,多年来无人能解决这个问题,张秀勤教授独创的美白祛斑不留痕的面部刮痧方法,开创了中医美容的新天地,这种技术具有明显的美白祛斑、紧肤瘦脸、减皱嫩肤效果,使刮痧疗法古木新花,造福于广大民众,尤其是爱美人士。

李开复先生说过一句话:“六种态度决定一个人的成功:勤奋、胸怀、同情心、自信、勇气和激情”。这些张秀勤教授都具备了!她穷经皓首,勤学苦练,经年累月,大医精诚。她以七十多岁的高龄,还奔走在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诊疗与传授绝技,桃李遍布天下。她一直行走在筚路蓝缕勤学研究的道路上,行走在弘扬国医的道路上,她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刮莎大家的医术和境界!

医为患者设,书为识者著,医生是蓝天上的阳光,阅读是开启智慧的钥匙。我想说的是,此书开卷有益,刮莎必读。

海城苏氏正骨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召开

一位名老中医就是一面旗帜,一座高山。苏玉新院长是我国骨伤科界闻名遐迩的著名专家,是辽宁省海城市正骨医院的创始人,几十年来,他带领职工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艰苦创业、保持特色的道路,正骨医院已经成为一个国内知名的三甲专科医院,“苏氏正骨”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苏玉新院长于2017年12月逝世。

为了传承苏氏正骨学术,纪念苏玉新院长逝世一周年,2018年12月13日,辽宁省海城市召开了“海城苏氏正骨传承与创新座谈会”,座谈会由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苏氏正骨分会、辽宁省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和海城市医学会共同主办,来自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台安、岫岩、大石桥县市的代表、海城市正骨医院职工等300多人出席了座谈会。海城市人大、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分别讲话,高度赞扬了苏玉新老院长自强不息拼搏争先的一生。

座谈会缅怀了苏玉新院长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成就海城市正骨医院事业的一生。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海城市医学会会长苏继承说:父亲苏玉新生前获得国家级名老中医、著名骨伤科专家的盛誉,作为海城市正骨医院的肇创人、奠基者,他的名字与我国弘扬中医药学术、繁荣中医骨伤科的奋斗历程紧密相连。继承和发展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加速“海城苏氏正骨”的传承发展,打造“海城苏氏正骨”品牌,是我们后来人的历史使命。

本次座谈会引起省内外中医骨伤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印发了专刊“海城苏氏正骨的传承与创新——纪念骨伤科大师苏玉新先生逝世一周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诸国本同志题写书名,国医大师、长春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刘柏龄和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同志分别撰写了序言。由辽宁省科协资助、苏氏正骨传承人整理编辑的《海城苏氏正骨》学术专著,日前已由辽宁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从学术角度介绍了苏玉新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正骨之光》院报是苏玉新老院长于1992年倡导并主编的,截止目前已经出版了300多期,院报为本次座谈会编辑了专辑。

民间中医之家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迎来了30周年,这所有着庞大中医队伍的医科院,以其独特的风格,不忘初心,砥砺前进,赢得了基层中医、民间中医的欢迎,被誉为“民间中医之家”、“民间中医的黄埔军校”,先后荣获“全国中医科技推广先进单位”,“中医药科技创新先进单位”、“传承文明,自主创新”等荣誉称号。

一、“聚医杰”30周年的历史沿革

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聚医杰”)是原国家卫生部部长崔月犁,新中国中医事业的奠基人、原国家卫生部中医局局长吕炳奎和时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局局长胡熙明等领导专家于1988年支持创办的一所专为基层中医、民间中医服务的中医药学术机构。由于时间较久,创建之初的工作人员现多已去世或无法联系上,我们无从知晓前10年的详细情况。只从间断参加过的前期工作的江淑安院长那里获悉一些零碎信息。

江淑安院长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中期,他在湖北省麻城市卫生局任职工作,当时奉召进京间断参加过一些“聚医杰”的工作,对当时的情况也了解有限,听说“聚医杰”当时是由国家卫生部报国家科委批准设立的科研学术机构,其人员编制、机构设置、经费来源是如何解决的,他不得而知,只是参加做了一些具体工作。记得成立之初的1988年,为配合刚刚成立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工作,江淑安院长被借调在“聚医杰”工作,住在当时的北京中医学院招待所,办公也在那里。当时新成立的国家中医管理局也是无办公场所,租用黄寺大街上一栋三层小楼房中的一层作为办公场地,全局几十号人挤在几间房子里办公,新成立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尚且如此,那新成立的“聚医杰”的情况更可想而知。

“聚医杰”的前10年工作(1988年—1998年)基本上是“半停滞”或“起步”状态,至到1998年以后,“聚医杰”更名为“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医药科技推广交流中心”后,挂靠在江淑安任局长的湖北省麻城市卫生局,才在麻城市台湾街设立了独立的办公场所,有专职工作人员,并纳入了麻城市编委的事业单位编制内,才算真正走上正轨运转,直到2000年后因他工作调动离开麻城了,“聚医杰”又迁武汉工作了几年,到2005年底才又迁回北京,再登记注册后恢复原来的名称。所以说“聚医杰”是一路坎坷、一路奋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聚医杰”的30年中,前10年虽是“起步”、“半停滞”状态,但中期的10年,后期的10年,在江淑安院长的努力下,艰苦创业,拼搏奋进,为民间中医、基层中医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民间中医呼吁呐喊,争取政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业绩显著,是生机勃勃的兴旺时期。

二、“聚医杰”的主要业绩

“聚医杰”30年来,禀承“构筑学术交流平台、培育特色医疗名医、帮助扶持民间中医、助力中医事业发展”的办院宗旨,在以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构筑学术交流平台。“聚医杰”建院之初的1989年,配合刚成立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在首任医政司司长詹文涛的重视支持下,在山西省临汾市成功主办了“全国农村中医专科专病建设经验交流会”,推广山西临汾地区基层医疗单位开办中医的专科专病科室或建专科医院的经验。1993年9月和11月分别在山东省海阳县、湖北省武汉市主办了“首次华夏医药学术研讨会”、“首次全国农村中医药学术交流会”。崔月犁、吕炳奎等都为会议题词或致信所在省卫生厅分管中医的厅长,要求对会议予以支持。1998年至今,“聚医杰”进入生机勃勃发展时期,先后举办了“全国民间中医药专科专病学术成果推广交流会”、“中华医药研究与创新学术交流会”、“全国特色医疗名医学术交流会”、“聚医杰全国中医百佳名医学术交流暨民间中医论坛”、“全国中医疑难病学术研讨会”等系列学术会议,有些已形成了品牌,召开了近40次,先后有一万多名基层中医、民间中医参加过“聚医杰”的学术会议,有的会友20多年或10年以来每年或隔年参加“聚医杰”的学术活动,成为“金牌”或“银牌”的“至诚会友”。“聚医杰”的学术会议为什么会长盛不衰呢?始终受到基层中医、民间中医的欢迎呢?就是注重实用、适合基层、人人是老师、人人是学员、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搞花架子、不追求人数多、不讲排场、不论资排辈,一视同仁,确保每次会议有重点、有特点、有成效。

2、提供政府决策建议。由于江淑安院长来自中医临床,从事过中医函授教育,来自基层、了解基层,有中医临床经验,又有中医教学与管理经验,集中医临床、教学、科研、

管理经验于一身,加之受崔月犁、吕炳奎、董建华等前辈关心重视中医药事业精神之感染。早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局之初,他借调“聚医杰”参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工作之初,就提出应重视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发展,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市”活动,以促进和带动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发展,他的建议得到时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胡照明、医政司司长詹文涛和农村处处长陈珞珈等的重视和采纳,自1990年至现在,近30多年中,他长期多次参与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先进县市建设(现在改称“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的策划设计、评估验收等工作,并多次担任过评估验收专家组组长。

针对部分基层中医错过了1999年的“老人老办法”获取执业医师资格的机会,他多途径呼吁呐喊,促成2007年由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了43号文件,再次为部分基层中医“认定”了执业医师资格。针对《执业医师法》执行后,许多民间中医取证无门的困境,他与贾谦等多方奔走呼吁,要求为民间中医考证“开绿灯”,直到2016年12月《中医药法》出台后也不停歇。2017年他又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特邀,他作为专家参与研究“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的制定。

1998年6月在辽宁省丹东市召开的“首次中国民间名中医专科专病学术成果推广交流会”上他提出民间中医是传承发展中医的重要力量。并在《中国中医药报》等媒体上发表这一观点,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赞同,还多次向王国强局长等领导阐述这一观点,争取并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认同,促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11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民间医药工作座谈会”并发布了加强民间医药工作的文件。王国强局长的“我们穿上皮鞋,不能忘了穿草鞋的”的著名论断,也源自他的开发与争取。

3、发展中医要强调特色。“聚医杰”认为发展中医,必须要突出中医特色优势。早在2007年—2009年间,向时任医政司司长许志仁建议要重点抓各级中医医院的中医药特色医疗优势发挥,得到肯定和支持。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聚医杰”负责承办了四期全国中医医院院长培训班和三次“全国中医医院医疗业务管理暨发挥中医特色医疗优势经验交流会”,从2000年到2005年主办了18次“全国优秀特色专科名医学术交流会”;从2006年至今,主办了38次“全国中医特色医疗名医学术交流会”以促进中医特色医疗的弘扬。

4、甘当伯乐培育名医。“聚医杰”认为自古以来“民间出名医”,现在也是如此。我们许多的国医大师、名老中医都是来自基层、来自民间,所以对民间中医中的优秀者,加

以重点扶持帮助,把民间的实用技术、特色技术加以提高、鉴定、推广,将会培育出新的名医、发现新的中医特色疗法。30年来,“聚医杰”甘作人梯、甘当伯乐,为民间名中医的成长“浇水施肥”。如现在闻名中外的小针刀发明人朱汉章,天仙丸抗癌的研发人王振国,直肠滴入发明人王洪才、现代穴位埋线的研发人任晓艳、扶阳大师李可、风湿病专家张安林等名医大师,曾都是“聚医杰”学术活动的积极份子,曾受益过“聚医杰”。还有一批新的名医目前也正在“聚医杰”的学术平台上茁壮成长。

5、科研学术硕果累累。30年来,“聚医杰”及其同仁,先后进行100多项科研学术成果创新,范围涉及中医经典研究、特色新疗法、单验方整理发掘、中医工作管理等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聚医杰”研究的“农村中医药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就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鉴定为“中医软科学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向全国推广。江淑安院长在1991年应邀参加了全国中医工作厅局长会议介绍经验。聚医杰研究的“中医成材难的原因及对策建议”、“中医药应在继承中创新发展”、“网开一面,让民间中医能合法执业”、“中医药发展研究”、“痰致妇科的中医辨证施治研究”。“《伤寒论》中的时间医学研究”、“附子的研究及临证运用”、“黄芪的研究及临证运用”等研究课题已取得重大进展或被鉴定推广。在“聚医杰”的同仁中,有几百人发表了较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有上百人获得了国家专利证书或成果。为了总结推广学术经验或成果,先后编辑出版了《中华中医药特色医疗优秀文集》、《中医药防治疑难病经验荟萃》、《中医药防治老年病经验荟萃》、《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经验荟萃》、《中医药防治风湿骨病经验荟萃》、《中医药防治肝胆脾胃病经验荟萃》、《中医药防治不孕不育暨妇科病经验荟萃》等系列丛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推广价值。

6、为民间中医增加正能量。民间中医、民营中医医疗机构与公职中医、公立中医院一样都是运用中医药为广大老百姓服务,但由于多种原因,在政策扶持、执业环境、职称晋升、评功表模等方面都不能一视同仁,有的甚至受到不公正待遇,甚至受到歧视或打击。处于一种弱势状态,这非常不利于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发展,“聚医杰”认识到、看到了这些,长期以来不断地为民间中医呼吁呐喊,为民间中医造势,为他们增加正能量。《中医药法》公布施行后,“聚医杰”又及时向广大民间中医宣传并讲解《中医药法》的八大亮点,为他们点燃希望的灯,增强从事中医事业的信心,使他们看到前途和光明,托起传承中医的梦。每年的聚医杰学术年会,还对优秀的民间中医人才进行宣传表彰,鼓励他们在民间更好地运用中医药为老百姓服务。增强热爱中医的热情。

聚医杰的30年,是不平凡的30年,是为中医药事业努力的30年,江淑安院长为之奋斗了20多年,是“聚医杰”的领路人、主心骨,作出了重大奉献。聚医杰的30年始终得到了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早期有国家卫生部的崔月犁部长、胡熙明副部长、孙隆椿副部长、钱信忠老部长、吕炳奎局长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詹文涛司长等的支持;中后期得到了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吴刚副局长、于生龙副局长、许志仁司长、桑滨生司长、杨荣臣副司长、吴凯处长和中宣部冯复加主任、中组部杨进福书记、中国中医药报海霞主任等众多领导专家的亲自参与或题词支持。卫生部王健司长和我从1998年以来,几乎年年参加聚医杰的中医药学术活动,是亲历者,也是见证者。

“路漫漫兮,聚医杰任重道远”。30年的奋斗历程艰难而不平凡,聚医杰始终将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得到广大民间中医、基层中医的厚爱。已取得的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新的征程仍须再努力。希望“聚医杰”一如既往地组织带领全国各地的院友、会友、学术委员们为中医药传承创新作出新贡献。愿“聚医杰”集聚更多的优秀中医人才!

两千人大会纵论营养与健康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2018年10月27日,“国际生命科学前沿成果第五次学术报告大会暨营养医学与慢性疾病国际专家论坛”在济南章丘隆重召开。两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出席了盛会。

本次大会由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与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主办。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活力长者工作委员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养生与健康专项基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老年病援助基金、清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浙江大学茶文化与健康研究会、中国大健康产业联盟协办。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营养医学分会、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海洋生物医学分会、德圣集团、山东锦绣川制药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

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国保健协会名誉理事长张凤楼教授,世界卫生组织原助理总干事、国家卫健委卫生技术评估重点实验室原主任陈洁教授,清华大学原副校长、清华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陶森教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原副主任、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阎青春先生,国家发改委前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指导委员会主任于小冬教授,国家卫健委、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原副主任兼项目办主任安家璈教授,中国消费者协会原秘书长助理兼消费指导委员会主任王前虎先生,山东省服务业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省健康产业分会会长谢孟存先生等国家部委和行业协会的领导,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美国科学家协会、美国自然医学研究院、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中国天然产物研究总院等国内外的专家,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以及媒体记者2000多人出席了大会。

中国大健康产业联盟首席科学家、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客座研究员张天佑教授;美国爱荷华大学神经科学博士、中国老教授协会心脑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明群教授;日本崎阜大学博士,浙江大学茶学系主任屠幼英教授;国家微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与酶研究专家张厚程教授;英国雷丁大学博士后、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牟海津教授等分别做了学术报告。专家们的报告有理论研究,有科学数据,肯定了线粒体素等营养素补充剂在防控心脑血管疾病、防癌抗癌、抗衰老等方面的作用。

为了宣传营养医学对防控慢性疾病的作用和意义,大会上隆重启动了“国际生命科学

前沿成果营养医学防控慢性疾病宣传活动”。

健康中国,营养先行!营养医学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以及防控心脑血管疾病、防癌抗癌、抗衰老等一系列宣传活动,必将立言立德,造福国民的健康!

 

2018年中西医结合康复论坛在京举行

由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北京康复医学会主办,北京尔康百旺医院、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骨伤分会、北京康复医学会脊柱分会、北京康复医学会传统医学分会承办的2018年第一届“中西医结合康复论坛”于11月25日在北京泰山饭店召开。本次会议邀请到200多位国内外骨科康复、足踝康复及神经康复三个领域知名专家、行业大咖出席本次论坛。
唐细忠院长代表承办方北京尔康百旺医院向各位专家,教授,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欢迎。他说康复是医疗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我国康复医学发展比西方国家晚,但我国传统医学的中医康复却比现代康复早很多年,所以中西医结合康复将对今后康复医学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今天国内外康复领域的大咖们相聚在一起,共同切磋交流,共商中西医康复医学的发展大计。三十年前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马若飞老先生创建了北京尔康百旺医院,30年来一直致力于脑瘫的康复,近年来又研发出了用中医手法治疗足踝畸形的康复,已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医院原院长王正义教授在致辞中,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对北京尔康百旺医院在足踝畸形治疗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未来足踝疾病治疗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希望。
民政部国际康复辅具研究中心附属医院秦泗河教授在致辞中,对本次论坛的胜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强调康复医学建设的重要性。发展康复医学,树立康复观念,为广大残疾残障人员提供优质的康复服务,不但推动了社会医学的发展,给残疾人群带来了实惠,而且可以减少社会福利负担,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骨伤科分会会长温建民教授致辞。他指出我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具有蕴含深邃而有广博概念和范畴的康复体系。强调中西医结合的康复医学是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学科发展道路。
北京康复医学会秘书长李广庆在致辞中指出,希望将中西医结合康复论坛打造成促进学术交流、促进康复产业发展的综合平台,并对我国康复医学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进行分析。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教授在致辞中报告了国家对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民营医院的政策,他用大量来自国家卫健委的详实数据、亲历案例,以及对政策精确的解读,阐述了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的现状与各自的问题,剖析了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某些弊端,指出,我国的民营医院数量不少,但质量不高,杂而不强,主要原因是国家对民营医院的很多好政策并未得到切实的落实,他还就民营医院如何突破生存与发展的瓶颈,从国家政策导向、已有政策的运用,民营医院的发展战略与科学管理,以及规范自律等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对民营医院的建设管理提出了十分中恳,且切实可行的很多意见和建议,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在论坛的主旨演讲环节,特别邀请日本慈泉会相泽医院康复科主任大塚功做了题为“日本脑卒中康复的趋势的介绍与分析”。北京尔康百旺医院吕国庆主任做了“无创足踝畸形矫正技术临床报告”。会议邀请出席会议的各位专家参观了北京尔康百旺医院与足踝畸形矫正技术与矫正方法。
秦泗河教授、王正义教授、温建民教授、李广庆秘书长、陈珞珈教授到北京尔康百旺医院进行参观指导,并对足踝中医手法的治疗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本次论坛的200多位嘉宾也参观了北京尔康百旺医院与足踝畸形矫正技术与矫正技术。各位会议代表们深切的感受到无创足踝矫正手法博大精深,疗效确切显著。
在大会报告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温建民报告了“步态检测技术及临床应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中医治疗中心主任孙迎春报告了“针灸治疗脑瘫的疗效观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康复科主任陈亚平做了“踝关节不稳康复治疗技术”。中日友好医院康复医学科主管治疗师王思远报告了“三维步态分析技术的临床应用”。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毕楷报告了“矫形鞋垫在足踝疾病的应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医院足踝外科主任陈兆军、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创伤科成永忠报告了“外固定技术在足踝疾病中的应用”。同时,北京小汤山医院康复科主任武亮,北京市海淀医院康复科主任佟帅、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康复科主任董继革、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老年内科副主任医师宫萍,脑泰经颅磁刺激仪技术顾问胡垠,北京市昌平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主任龙迪和,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教授王朝鲁等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及交流,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会议报告内容丰富、务实,使大家对骨科、神经康复类疾病的临床诊疗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国内相关领域的科研与临床发展。大家纷纷表示专家们的报告内容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并且广泛涉及国际最前沿的基础与临床发展动态,给大家带来了最新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理念与思路。

食药康养产业分会与定西市政府交流合作

食药同源促康养,跨界融合助定西。2018年12月10日,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食药康养产业分会与甘肃省定西市人民政府在京举行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交流会议。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食药康养产业分会会长李勇、农村农业部乡村产业发展司处长陈建光、定西市委常委副市长朱自浩、定西市有关区县领导、食药康养产业分会众多理事单位负责人出席了会议,会上就定西市文旅康养产业的发展与合作项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又称“陇中”,兰州门户,下辖一区六县全部为贫困县,但同时得益于自身生态与海拔等多种地理自然环境因素,成为全国最适宜种植马铃薯的区域之一,现拥有350万亩马铃薯原种种植基地,产量和质量居全国一流水平,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定西强市富民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其安定区被誉为“中国薯都”。“千年药乡,天下药仓”,定西作为全国首个国家中药原料生产供应保障基地,提供了全国六成的当归、四成的黄芪、两成的党参,并布局中成药、化妆品、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业,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

朱自浩副市长表示,希望借助总会和食药康养产业分会这个平台找到有思想能策划、有实力能投资的企业入驻定西,结合自身优势,以创意性思维深入开发功能饮食、药妆、特色小镇等等,做大做强中医药康养产业,引进人才、机构等相关资源来补齐短板,打造从种植到精深加工,再到治疗康养的全产业链体系,提振定西经济发展。

陈珞珈会长认为,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健康产业是一片广阔的市场,也能拉动地方的经济发展。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下有中医、中药、大健康等很多个分会,有很多的优势特色资源,完全可以合作推进定西健康产业的发展。

陈建光处长曾多次赴定西,以“山清水秀人也秀,鸟语花香饭也香”来感叹其变化。陈处长用幽默诙谐的语言从农业+医药、文化、旅游、工业、商业、地产等多方面阐述了产业融合新概念,建议定西充分发挥食药同源原产品的多种优势,加强研发提高食药同源原料和加工品的附加值,扶植产业发展,确保质量和市场竞争的活力。

食药康养产业分会李勇会长表示,将联合各方力量,有针对性的进行资源嫁接,共同促进定西文旅康养产业发展,为定西发展食药同源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新体系,培育大健康产业提供新动能。同时确定分会秘书长吕友贤为联络人,为双方下一步深入合作,有关项目的落地做具体工作。

 

 

健康服务业动态

 

 

2018年全国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座谈会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成都站)活动举行

12月21日~22日,由“中医中药中国行”组委会主办,《中国中医药报》社、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承办的2018年全国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座谈会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成都站)活动在四川省成都市举行。

活动启动仪式在成都市泡桐树小学举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部分省(市、区)中医药管理部门有关负责人、部分高校专家出席启动仪式并参观了泡桐树小学“校园中医馆”、中医药文化长廊和中药猜谜角,观看了由小学生们表演的中医药文化节目。国医大师刘敏如为成都市实验小学、泡桐树小学的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医公开课。

全国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座谈会同期召开。北京市东城区教育部门,上海、浙江等地中医药管理部门的负责人等介绍了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过程中的探索和经验。

作为“中医中药中国行”第三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进校园活动旨在培养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引导他们从小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和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近年来,成都市卫生计生委、市中医药管理局通过开发儿童音乐剧、编著系列丛书、制作动漫等形式,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教育,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养生健康知识,引导青少年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形成了中医药文化启蒙教育的“成都模式”。

(中国中医药报,2018-12-26)

 

 

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总决赛举办

12月16日,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总决赛在京举办。历经6个月的激烈角逐,全国共有26支代表队进入决赛。最终,广西代表队获得冠军,广东代表队和在“杏林王者”微信小程序海选赛中脱颖而出的百人团代表队(一)获得亚军,黑龙江代表队、北京代表队以及百人团代表队(二)获得季军。

此次比赛内容涉及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黄帝内经》等中医药经典以及《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等方面,试题内容在传承中医药经典的基础上,紧扣当下中医药事业的核心工作,涵盖内容广泛,兼具历史性和时代性,旨在推动提升公民的中医药养生健康

文化素养,推广中医药文化知识。决赛还特别邀请熊继柏、温长路、赵中振、徐文兵等中医药领域专家对参赛选手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和解答,何清湖、储全根作为仲裁评审专家对比赛进行监督。数百名观众观看比赛,现场气氛热烈。

据了解,全国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大赛于今年6月30日正式启动。参赛选手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中医医医疗机构、中医药高等院校以及相关企业等。经过初赛、淘汰赛等多个环节的激烈角逐,共有6支代表队进入总决赛。

除冠亚季军外,比赛还评出了百强选手奖、最佳选手奖、最佳人气奖、最佳指导老师奖和最佳组织单位及优秀组织单位。

大赛由中医中药中国行组委会主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健康台,各省、市、自治区的中医药管理部门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等单位承办。决赛视频将被制作成5集电视节目,于春节期间在各大网络视频平台以及中国教育电视台播出。

(中国中医药报,2018-12-17)

 

济南:打造中医药特色健康养老模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医养结合再一次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话题。11月23日,济南市中医健康养老护理员(医疗辅助护理员)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济南护理职业学院举行。

揭牌仪式上,山东省老年产业协会会长白玉广对中医健康养老护理员(医疗辅助护理员)筹备情况作了简要介绍;与会领导分别为中医健康养老护理员(医疗辅助护理员)培训基地揭牌和中医健康养老护理员(医疗辅助护理员)实操基地授牌;山东省老年健康协会分别与培训基地和实操基地签订了协议。

济南市槐荫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忠华作为实操基地代表作表态发言。他表示很荣幸能参加今天的大会,和大家一起见证济南市中医健康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时刻;医院将积极响应中共济南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的“发挥医疗资源优势,在打造医疗康养名城上实现新突破”要求,努力在全省医养结合工作方面走在前列,把我省的中医药健康养老事业推向新高度。

作为培训基地的济南护理职业学院院长宋林杰介绍,学院建有68个标准实训室,26个实训配套用房,1万平米新实训中心也正式启用,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均达到了“国内一流、省内领先”建设标准。宋林杰表示,学院将进一步按照济南市委、市政府“加快健康济南建设、打造国际医疗康养名城”战略部署和济南市卫生计生委有关要求,做大做强优势专业,充分利用中医健康养老护理员和医疗辅助护理员培训等有利契机,不断增强办学核心竞争力,努力为全省全市卫生健康和养老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济南市卫生计生委党委书记、主任马效恩在揭牌仪式上表示,做好医养结合工作是一份责任,一种激情,也是适应现代社会老龄化趋势的需要。中医健康养老护理员(医疗辅助护理员)培训基地和实操基地落户济南有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的优势。

“我市是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是扁鹊故里,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马效恩说,近年来,济南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建设国际医疗康养名城,打造“扁鹊故里、齐鲁中医”品牌,取得了一定成绩。希望培训基地和实操基地共同搭建一个政产学研用的平台,优势互补,密切配合,真正做到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使百姓对中医药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马效恩强调,这是一份朝阳产业,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打造健全的中医药健康保健体系,为国际医疗康养名城建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悉,近年来,济南市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认真研判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就医养结合这个新兴课题,围绕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这一目标,借助新旧动能转换、创建省医养结合示范先行市两个契机,积极搭建融合式、嵌入式、一体式3个健康养老平台,深化分级诊疗制度、医联体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多元化办医4项改革,夯实政策扶持、项目引导、设施提升、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5项支撑,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医养结合工作初见成效。

到2022年年底,济南将全面建成服务管理智慧化、服务理念人文化、服务机构多元化、服务队伍专业化、服务流程标准化、服务质量品牌化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以满足老年人口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的医养健康行业繁荣发展。

(人民网,2018-11-24)

 

山西今年将试点推行“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包”

1月15日,2019年省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我省将试点推行包括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在内的“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包”。

据悉,2019年,我省将加快构建具有山西省特色的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服务“山西模式”。试点推行包括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在内的“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包”。总结推广太原、大同、吕梁3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经验。在全省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解决老年人基本生活、基本医疗、基本照护三大难题。

按照新一轮县级医院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要求,重点提升肿瘤、心脑血管、感染性疾病等诊疗能力,力争农村居民90的疾病在县域内解决。到2020年,再有20家左右县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

探索建立“公益一类保障与公益二类激励相结合”运行新机制为重点,通过搞活分配机制、拓展服务范围、发展特色专科、专家县乡流动等措施,提升基层能力。同时,多渠道提高村医收入待遇,妥善解决村医养老问题。大医院和县医院远程医疗要进入县乡村,加快一体化改革县级医疗集团综合管理平台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政策,在县域和城市公立医院“双推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县域主要在医疗集团推行医保按筹资人头总额预算打包付费方式,城市公立医院全面推开临床路径管理和按病种付费改革,进一步扩大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量和出院患者覆盖率。

改革综合监管制度,推动卫生健康信用制度建设,强化监督对象主体责任,以6类涉医违法犯罪行为为重点,推动联合激励与联合惩戒。

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重点推进省统筹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全民健康医疗大数据平台和一体化改革县域医疗集团综合管理平台项目落地实施。支持二级以上医院提供移动网络支付等线上服务,实现预约诊疗平台对县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的全覆盖。

积极推动振兴发展中医药若干政策出台,召开全省中医药振兴发展大会,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和重点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推动建立省级中医肿瘤、肾病、儿科、康复等诊疗中心以及中药新药、中药制剂研发中心。启动新一轮县级名中医评选工作。支持开展名老中医药专家师带徒工作和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建设。

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以癌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为重点,完善早期筛查和早诊早治长效机制。推动医疗机构提供健康处方,探索建立慢病门诊和住院病人“双处方”制度,着力破解城市公立医院和县域医疗集团重医轻防问题。继续做好“为全省怀孕妇女提供免费产前筛查与诊断服务”等民生实事。

                            (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2019-01-17)

 

北京朝阳区启动小儿推拿教学培训基地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作用

11月22日,北京市朝阳区小儿推拿教学培训基地暨视康工程启动仪式在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院举行。通过遴选学术传承人和基层中医骨干作为培训基地首期学员,传授“于娟教授四明穴”防治法,培养一批朝阳区小儿推拿专业技术骨干,发挥小儿推拿在视力恢复“治未病”作用。

频繁用眼、睡眠不足、户外活动少等原因易对青少年眼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提高人们对眼部健康的关注度,中医医疗在“治未病”领域逐渐发挥重要作用。

北京市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张雪华表示,利用中医外治法针对患有弱视、斜视及假性近视的儿童青少年进行干预与治疗,加强人们对视力的防控意识,更好推动中医医疗学科发展。朝阳区卫计委根据《北京市朝阳区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工作方案》,引进名中医推广小儿推拿技术,构建儿童青少年视力康复防控体系。

“在北京建立传承工作站和小儿推拿基地,给小儿推拿技术创造了更高的发展空间,同时有助于培养更多的中医学术传承人。”北京市朝阳区小儿推拿教学培训基地指导老师于娟说。“本次将朝阳区实验小学作为首次试点,对视康工程进行全面评估后计划在全区进行推广,让更多孩子受益。”朝阳区卫计委党委副书记陈开红说,视康工程的试点工作旨在培养中医人才队伍建设,更好传承中医学术技艺。

将更多中医药人才在基层广覆盖,能增添百姓对中医药健康服务的获得感。陈开红说,朝阳区自2012年启动首批师承工程以来,已经启动了6批“中医传承”、3批“中药传承”、3批“砺剑工程”、首批“育星工程”,先后有148名中医专家在基层建立了208个传承工作室带教260人,7个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带教14人,三批共7位中药专家带徒62名,已经出师三批共120名中医师承人员。建立了小儿捏脊技术培训基地、乳腺疾病中医外治法培训基地、朝阳区中医药科普宣讲员团队、中药饮片质控团队,研发并上线运行了朝阳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管理平台,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年度绩效考核和日常监管工作信息化。利用互联网技术,上线运行了立足朝阳、面向国际的《朝阳中医网校》,为海内外中医药从业人员提供中医药教育平台。

“朝阳区中医药联合体体系已初步完善。”陈开红说,未来,朝阳区还将开展区级中青年名中医、名中药师和中医药服务贸易人才认定工作,为青年医师成长搭建平台,探索中医药人才一体化管理模式、继承中医药服务模式和学术传承模式,提高朝阳区中医药服务水平。

                                               (新华网,2018-11-2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整治打着中医旗号的养生保健服务乱象

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消息,2018年12月2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就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指示批示精神,整治打着中医旗号的养生保健服务乱象,保障群众健康进行专题研究。

会议认为,当前,中医药事业发展正处于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和深化医改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中医药也深得人民群众喜爱,群众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氛围越来越浓厚。但是目前社会上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鱼目混珠、服务能力参差不齐、产品宣传不科学不规范不合法等现象,给人民群众健康带来了危害,也影响了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为此我局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有关部门,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有危害的案件依法进行了惩戒处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近期又发现一些机构存在问题,对此会议进行了研究部署。

会议强调,要站在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高度,站在为人民群众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梳理排查这些乱象,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打击假借中医药旗号进行虚假宣传和售卖虚假产品的行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会议要求,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要针对发布中医医疗广告、培训、保健服务及产品等问题开展全面排查和梳理,要会同相关部门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从严从速处理,绝不允许任何机构、人员借中医药之名行违法违规之实,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损害中医药形象。

                                          (新京报,2018-12-28)

 

 

民间中医动态

 

吉林省中医确有专长人员资格考核开始试点

近日,吉林省中医确有专长人员资格考核开始试点。根据规定,吉林省此项试点工作在吉林市船营区、昌邑区,桦甸市、蛟河市两区两市开展,报名至2019年3月10日结束。

此次考核试点,仅接受在试点地区中医医师指导下,从事中医医术实践活动满5年或《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施行前已经从事中医医术实践活动满5年的申请者报名。试点县(市、区)卫生计生局将前往申请人长期临床实践所在地进行实地调查和群众走访,出具审核报告。通过公示和走访,未出现异议的,试点县(市、区)卫生计生局将为考生建立考核档案。

(医学教育网,2019-02-11)

 

甘肃制定《细则》,“民间中医”可通过考核合法行医

有中医医术,但没有学历教育,难以考取医师资格,这样的“民间中医”在甘肃省有很多,如何让他们发挥专长、合法行医?2月14日,甘肃省卫健委印发《甘肃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实施细则(暂行)》,为这些“民间中医”获得医师资格及执业注册管理开辟了一条通道。省卫健委同时强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开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培训。

《细则》适用于甘肃省行政区域内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参加医师资格考核和执业注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个人能够运用中医医疗技术方法,通过传统中药内服或外用对某些病症进行诊疗,应具备技术安全、效果明显、方法独特、患者认可等基本特征。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的,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核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在本省连续跟师学习中医满五年以上,对某些病症的诊疗,技术安全、疗效明显、方法独特,经指导老师评议合格;指导老师应当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十五年以上或者具有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指导老师同时带徒不超过四名;由至少两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推荐,推荐医师每年推荐不超过四名,推荐医师不包括其指导老师。

有多年中医医术实践经历的人员,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核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具有医术渊源,在本省医疗机构中医类别医师指导下从事中医医术实践活动满五年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前已经从事中医医术实践活动满五年的;对某些病症的诊疗,技术安全、疗效明显、方法独特,并得到患者的认可;由至少两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推荐。

省中医药管理局负责组织全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负责省内取得医师资格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执业管理。县级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申请者及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申请者在中医医术实践活动中存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申报材料不实不全的,不予受理。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每年组织一次,考核工作开始前三个月向社会进行公告,经审核符合考核条件的人员、指导老师和推荐医师信息按规定同步进行公示。公示期间,如发现申请人、指导老师和推荐医师弄虚作假,违反相关规定,取消申请人、指导老师和推荐医师资格,三年内不得申报、带教和推荐。

省中医药管理局建立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专家库,专家库由中医临床专家和中药专家组成。考核分为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和中医医术专长考查两部分,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合格人员方可参加中医医术专长考查。根据参加考核者使用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分为内服方药和外治技术两类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者,由省中医药管理局颁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印制的《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中医(专长)医师实行医师区域注册管理。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者,向其拟执业机构所在地县级以上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提出注册申请,取得《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随后即可在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范围内,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省卫健委明确,中医(专长)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不得夸大自身学术水平、治疗效果;不得滥用中医药术语宣传自身学术理论、技术、方法;不得以秘方为由,擅自将中药饮片改变性状(打粉)或加工成临方制剂或协定处方;不得以保密为由,不向患者提供处方。违反规定者视情节轻重,进行相应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造成患者人身、财产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医(专长)医师通过学历教育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专业学历的,或者临床执业时间满五年、期间无不良执业记录的,可以申请参加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未经注册取得《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者,不得从事医疗、预防和保健活动。

(甘肃政府网,2019-02-15)

 

大陆民间中医参加香港国际学术交流大会

2019年新年伊始,从香江之滨传来喜讯:第3届紫荆花香港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大会已于元月5-6日在香港隆重召开,来自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名中医药专家学者聚集一堂交流学术,盛况空前。这次大会是由香港中华国际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香港国际中医药研究院、香港中华国际科技交流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国大陆共有120多名中医药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但有一支由大陆民间中医代表组成的参会代表团,十分引人注目。这个代表团由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特色医疗分会、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推荐人选,共由20位优秀民间中医组成,年龄最大的有78岁,年龄最小的也有45岁。由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副会长兼特色医疗分会会长、北京聚医杰医药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医主任医师、国医名师江淑安教授领队参会。在大会表彰的50项“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优秀成果奖”中,该代表团有5项成果获奖;在100项“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优秀学术论文奖”中,该代表团有13篇论文获奖,在大会安排的30名大会交流发言者中,有5人是该代表团的。这次大会表彰及学术交流的论文,都是根据代表们提供的学术论文,由大会组委会组织专家评审,本着公平、公正和实用性、创新性、先进性的原则确定的。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副会长江淑安教授,已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40多年,他13岁跟师学徒,后又上中专、大学学习中医,曾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医主任医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也是我国“文革”后最早开展中医函授教授的先行者。也曾担任过二甲医院中医临床医师十几年,还兼任过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医科大学、香港中医学院等院校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一位铁杆中医,在40多年的医疗卫生工作中,他十分注重中医民间医药的开发研究,早在1998年6月召开的首次全国民间中医专科专病学术经验推广交流会上,他就提出“民间中医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得到时任国家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和国家卫生部中医局局长吕炳奎的赞同。近20年来,他致力于中国民间中医医药学术研究和推广交流工作,他多次作为特约专家参与民间中医工作的研究和调研。江淑安教授在大会发言中说,民间中医是传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力量,民间中医最富有创新精神,中医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民间中医发展史。自古以来,民间出名医,民间有高手,我们这次参会的民间中医代表个个都是中医理论谙熟、临证经验丰富,享誉一方的名中医,我们不能瞧不起民间中医。他呼吁在中医学术研究、中医扶持发展政策制订等方面应重视民间中医。民间中医们也应抓住机遇,加快提高和发展,多多参加国际国内中医学术活动,多多交流推广自己的经验,为传承创新中医药作贡献。

下面简要介绍几位参会的民间中医代表:

来自山东省淄博市的民间中医代表郑晓辉副主任医师,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出身于六代中医世家。他从事民间中医工作20多年,10年前他成为香港国际中医药研究院的传统医学博士研究生,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后终于获得传统医学博士学位,一直坚持在县城开办中医诊所,为当地老百姓服务。他在开展诊疗工作的同时,坚持开展中医药科研创新。这次他申报的“中医四位一体治疗乳腺疾病”的项目,不仅获得了“优秀成果奖”,而且还在大会上作学术经验交流。

来自湖北省麻城市的民间中医代表叶琼花医师,原是麻城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主任医师、市管专家,曾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在职期间,她就热心于民间中医学术活动,搜集整理了许多民间中医疗法经验,编印成册供科室同志学习使用,她还兼任了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医药科技推广交流中心主任,组织开展民间中医药技术推广交流,得到时任国家卫生部中医局局长吕炳奎的好评和题词鼓励。2002年她退休后,在市区开设了一家中医诊所,成了一位真正的民间中医,她医技精湛,医德高尚,每年要为贫困市民、农民减免医药费用十几万元,还参加支农扶贫义诊等工作,2018年她又被评为市级优秀共产党员、模范个体中医等荣誉称号。这次参会她带来了研究十几年且疗效好的“化瘀祛痰温阳通络法治疗冠心病的经验”论文,被大会授予“优秀成果奖”,而且在大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来自浙江省苍南县的民间中医林仁耳,今年57岁,长于中医妇科。他原本是一家公立医院的中医师,曾在香港攻读过传统医学博士学位。二十多年前,他辞去公职,自己开起了中医诊所和中药店,为的是不受体制内的束缚,圆自己的中医梦,他自己开中医诊所后,不象在公立医院那样按部就班,而是起草贪黑,加班加点为患者服务,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开创了一片新天地,成为享誉四方的一位中医妇科名医。他坚持科研创新,已通过近10年的不断临床验证,研发出“中药散剂外用治疗妇科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及宫颈癌前病变”的新疗法,已系统观察治疗了1115例患者,不仅操作简便,而且效果非常好,有效率达98,一次性治愈率达到90,被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特色医疗分会组织专家鉴定为实用中医特色疗法新成果。在本次的大会上他作了交流介绍后,引起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中医同行的极大兴趣和好评,被大会授予“优秀成果奖”。

来自陕西户县的赵莹宏博士,早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后又读研并获博士学位。他为了自谋发展,辞去公职办起了自己的中医诊所和养生馆。20多年来,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坚持不断学习和创新,在运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肝病方面探索出了新的思路和治法,在国内他第一个发表“糖尿病从痰论治经验谈”的学术论文,受到中医学术界的好评。在这次的大会上他介绍了“从痰论治糖尿病的经验”后,引起了会议代表的浓厚兴趣,纷纷向他咨询和求教。

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曾在谈抢救挖掘民间中医药时强调,中医药源自民间,中医药的许多理论和知识是在民间积累起来的,然后才从民间逐步走向殿堂、走向课堂、走向院所。但是我们对民间中医的知识、文献的整理、筛选做得还远远不够。这次召开的第3届香港紫荆花国际中医药学术交流大会展示了大陆民间中医的学术成果和风采。正如王国强所言,我们今后在扶持重视民间中医工作方面还任重道远,希望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要关心、重视、支持民间中医医药的研究开发,中医药要传承要发展,也离不开四十多万民间中医的参与。

(协会秘书处,2019-02-01)

 

村医执业再注册不得收费

据健康报报道2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满再注册工作的通知》,要求村医再注册不得收取注册费。2月2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满再注册工作的通知》,要求村医再注册不得收取注册费。

《通知》明确,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有效期满5年进行再注册的对象是指符合《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第十六条规定,获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满5年且拟继续在村医疗卫生机构从业的乡村医生;对已取得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证的乡村医生,不再为其办理执业再注册。

《通知》强调,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开展执业再注册工作所需经费和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印制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所需经费,按照原卫生部办公厅《转发关于不宜收取乡村医生执业注册费复函的通知》执行,由同级财政在部门预算中安排,不得收取乡村医生执业注册费。

《通知》要求,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制订本省(区、市)执业再注册的工作方案;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县域范围内执业再注册工作,公开执业再注册的过程,加强对乡村医生工作的日常监督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使广大农村居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据了解,《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适用于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经注册在村级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服务的乡村医生;村级医疗卫生机构中的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依照执业医师法的规定管理,不适用本条例。乡村医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注册:不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受刑事处罚,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申请执业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受吊销乡村医生执业证书行政处罚,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执业注册之日止不满2年的。

(大众医药网,2019-02-21)

 

促进民间中医药发展,杭州一口气干了两件大事

12月12日,杭州市中医药界迎来两件大事,一是《杭州市民间中医秘验单方及特色疗法》一书出版发行,二是杭州市民间中医药发展促进会正式成立,这是杭州市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努力促进全市民间中医药进一步传承发展的两大举措。

散落在民间的中医秘验单方和特色疗法,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杭州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2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之后,民间中医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杭州市出台了一系列抢救、挖掘、扶持民间中医药的政策和举措,鼓励民间中医开业,发挥特色优势,目前较有影响的杭州健亨陈氏中医肝胆肿瘤专科、余杭郎氏中医皮肤病专科、滨江王氏中医脾胃病专科、马氏中医眼科、富阳周氏骨髓炎专科、詹氏骨伤专科、萧山王氏针灸专科等都是那个年代发展而来的,深受老百姓喜爱。但由于各种原因,民间中医及一技之长人员队伍后继乏人现象严重,一些行之有效的单方、验方、特色疗法正在失传或逐步消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扶持政策,中医药迎来了新的春天。2017年7月1日,国家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民间中医的法律地位得到了进一步保障,抓紧挖掘和整理这些民间宝贵的中医药财富,使之服务于广大群众,杭州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了新一轮民间中医药秘验单方和特色疗法的收集、论证、编辑和整理工作。

据介绍,《杭州市民间中医秘验单方及特色疗法》一书,收集、编辑工作历时三年,访遍全市数以百计的民间中医,通过对300余张秘验单方和特色疗法的严格论证筛选,正式收录了131张秘验单方和特色疗法。该书分为秘验单方和特色疗法两部分,均来源于撰稿人临床实践、临床经验,可以供临床中医师学习和留后人借鉴。

另外,杭州市民间中医药发展促进会正式成立,目前已有200余会员,会上全体会员发出了中医药行业自律倡议书,希望各位中医药工作者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各项行业规范和技术操作规程,加强自我监督管理,人人争做遵纪守法、行业自律的“模范”;坚持中医“望闻问切、四证合参”的基本原则和特色;自觉杜绝中医诊病“不把脉、不望舌”的怪现象。刻苦研读中医经典著作,切实提高中医药临床水平,人人争做一个“医德双馨”的好医生;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精神,时刻牢记先贤们“医德至上”的训导。自觉抵制目前行业内那些“一切向钱”的不良思想和坏风气;严格执行中医处方规范,坚决杜绝不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和“理法方药”原则的“大处方”、“大膏方”和“庸医方”,以及违背辩证论治基本要求而出现的“针灸扎满身,火罐拔全身”的现象;承诺不采购、不供应、不使用不合格中药饮片。积极倡导生产、应用“药材道地,炮制精良,价格合理”的优质饮片,好医配好药,确保中医临床疗效;承诺杜绝“以手代称”,保证每张中医处方剂量准确。承诺不生产、不供应没有达到煎药质量标准的代煎药。

今后,他们将以“促进会”为纽带,通过业界的相互交流等形式,进一步促进杭州市民间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

(钱江晚报,2018-12-12)

 

发展“中医绝技”离不开行业把关

中医药因其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深得大众喜爱。其中,许多在民间传承、疗效突出的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更是这一优势的集中体现。但另一方面,老百姓却总被层出不穷、夸夸其谈的虚假宣传“迷晕了眼”。近日,首个“中医绝技”示范基地——荆氏疗法无痛治疗肛肠疾病示范基地落户北京道合肛肠医院,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严格论证后的结果,不仅为患者就医指明了方向,更为“中医绝技”的发展搭建了舞台。

发展“中医绝技”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患者的口碑,患者只有真正从诊疗过程中受益,才能够感受到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因此,行业对“中医绝技”的把关极其重要,必须成熟一个、论证一个、推广一个。通过把关环节将能解决大问题的“中医绝技”与形式花哨的“雕虫小技”区分开来,将临床上尚未规范化的“民间绝技”完善起来,将“立竿见影”“百发百中”的“一招鲜”或在减少创伤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优势的中医药诊疗技术呈现到患者面前,用切实的疗效让其他虚假宣传不攻自破,让老百姓的口碑成为助力中医药发展的动力。

行业把关还能破除“中医绝技”传承人才短缺的困局。中医药特色疗法往往蕴含着辨证施治的中医智慧,同时也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若缺少足够的人才力量,越来越多的“中医绝技”将逐渐消失。权威的论证推广是“中医绝技”的有力背书,示范基地的建设更为其提供了“传帮带”的良好平台,势必会有更多的新鲜血液涌入传承发展中医药特色疗法的机制中来,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焕发新的活力。

挖掘推广“中医绝技”是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举措,只有做好行业把关,方能在发展路途中蹄疾而步稳。

(光明网,2019-02-26)

 

 

政策法规

 

甘肃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实施细则暂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做好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甘肃省行政区域内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参加医师资格考核和执业注册。

第三条 本细则规定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医疗技术方法,传统中药内服或外用对某些病症诊疗的能力,应具备技术安全、效果明显、方法独特、患者认可等基本特征。

第四条 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开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培训。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五条 省中医药管理局负责组织全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负责省内取得医师资格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执业管理负责组织全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文件的制定与修订。

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组织申报、初审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取得医师资格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执业日常管理及培训,市州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考核人员复审工作。

第六条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每年组织一次,考核工作开始前三个月向社会进行公告。

第七条 省中医药管理局建立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专家库,专家库由中医临床专家和中药专家组成。

中医临床专家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二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具备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公平公正,原则性强,工作认真负责。

中药专家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中药专业药师

二具有丰富的药学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具备主管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三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公平公正,原则性强,工作认真负责。

第八条 省中医药管理局根据参加考核人员申报的医术专长,在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专家库内抽取考核专家组成考核组。有近亲属或者利益关系的,应当予以回避。

第三章 考核申请

第九条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具有本省户籍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员,年满二十三周岁以上人员,可以申请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每次限报一个专长进行考核。

第十条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的,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核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在本省连续跟师学习中医满五年以上,对某些病证的诊疗,技术安全、疗效明显、方法独特,经指导老师评议合格。

二指导老师应当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十五年以上或者具有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指导老师同时带徒不超过四名,鼓励有条件的师承人员跟师省内的“全国名中医”、“省级名中医”和“基层名中医”进行学习,“全国名中医”、“省级名中医”和“基层名中医”带徒不超过四名。

三由至少两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推荐,推荐医师应当为注册在本省医疗机构执业、与被推荐者专业相同或相近、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从业满十五年以上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推荐医师每年推荐不超过四名,推荐医师不包括其指导老师。

第十一条 经多年中医医术实践的,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核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医术渊源,在本省医疗机构中医类别医师指导下从事中医医术实践活动满五年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前已经从事中医医术实践活动满五年的

二对某些病证的诊疗,技术安全、疗效明显、方法独特,并得到患者的认可

三由至少两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推荐,推荐医师条件同上。

第十二条 符合本细则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规定的人员,可以向其长期临床实践所在地县级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考核申请。

第十三条 申请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甘肃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申请表》。

二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大陆居民二代身份证、港澳同胞回乡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等。

三中医医术专长综述,包括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适应症或者适用范围、安全性须包含禁忌症、毒副作用及有效性的说明等,以及能够证明医术专长确有疗效的相关资料。

四至少两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推荐意见及承诺在申请表内填写,推荐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专业技术职称证书复印件。

五除以上一至四项外,根据方式不同:

1.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的,还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1经县级以上公证机构公证的跟师学习合同跟师时间自公证之日起计算

2自公证之日起连续跟师学习中医满五年的证明材料学习笔记、临床实践记录等

3指导老师出具的跟师学习情况书面评价意见及出师结论在申请表内填写

4指导老师所在医疗机构对师承人员学习情况、职业道德、临床能力的书面评价意见在申请表内填写及其所在单位《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副本》复印件。

2.经多年中医医术实践的,还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1医术渊源的相关证明材料

2从事中医医术实践活动满五年证明。由长期中医医术实践活动所在地行政村居委会、村委会或县级以上中医药主管部门出具加盖公章的证明或至少十名患者的推荐证明。推荐证明需由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联合乡镇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推荐的十名患者进行访谈,确认并加盖公章。

六已经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的人员,应提供本条目一、二、三、四以及《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复印件和继续跟师学习满两年的证明材料由指导老师或所在医疗机构提供书面证明。

七已经取得《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的人员,应提供本条目一、二、三、四以及《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复印件。

八省、市、县、乡、村五级中医药师承教育继承人员已取得“出师证书”,但未取得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者,应提供本条目一、二、三、四及“出师证书”复印件。

九甘肃省“西学中”研究生毕业学生,致力于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而未取得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证书者,提供本条目一、二、三、四以及甘肃中医药大学颁发的结业证书直接报名参加考核。

十1999年5月1日前取得中医师士专业技术职称,经多年中医医术实践,但未取得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应提供本条目一、二、三、四以及中医师士专业技术职称证复印件。

十一具有本省《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临床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在某一中医专业领域具有特长、临床疗效较好的乡村医生,应提供本条目一、二、三、四以及《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复印件。

第十四条 县级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申请者及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申请者在中医医术实践活动中存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申报材料不实不全的,不予受理。市级卫生计生行政主管部门复审合格后,统一上报省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药管理局审核确认后,对符合考核条件的人员、指导老师和推荐医师信息按规定进行公示,市、县对辖区内符合考核条件的人员同步进行公示。公示期间,如发现申请人、指导老师和推荐医师弄虚作假,违反相关规定,取消申请人、指导老师和推荐医师资格,三年内不得申报、带教和推荐。

第四章 考核发证

第十五条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分为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和中医医术专长考查两部分,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合格人员方可参加中医医术专长考查。

中医临床专家人数应当为不少于五人的奇数。可根据需要,增加中药等专家,专家总人数应为奇数。

第十六条 考核专家应当对参加考核者使用中医药技术方法的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并针对风险点考核其安全风险意识、相关知识及防范措施。对具有较大安全隐患或对人体造成明显损害的,一票否决。

第十七条 根据参加考核者使用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分为内服方药和外治技术两类进行考核。

一内服方药类考核内容及程序

1.中医基础理论考试:中医基础知识、中医诊断技能、中医治疗方法、中药基本知识和用药安全等。

2.中医医术专长考查

1医术专长陈述:医术渊源或传承脉络、医术主要内容及特点有效性、安全性及风险防范措施。

2现场问答:围绕相关病证的疗效评价关键要素进行分析评估并提问。

3诊法技能操作:围绕申报者医术专长相关的病例进行口述,并模拟操作心肺复苏、体格检查、望诊、舌诊、脉诊、触诊等内容。

4现场辨识相关中药:考核专家应当围绕参加考核者使用的中药种类、药性、药量、配伍等进行安全性评估,根据风险点考核相关用药禁忌、中药毒性知识等。

二外治技术类考核考核内容及程序

1.中医基础理论考试:中医基础知识、中医诊断技能、中医治疗方法、中药基本知识和用药安全、解剖学、针灸学等。

2.中医医术专长考查

1医术专长陈述:医术渊源或传承脉络、医术主要内容及特点有效性、安全性及风险防范措施。

2现场问答:围绕相关病证的疗效评价关键要素进行分析评估并提问。

3外治技术操作:考核专家应当围绕参加考核者使用外治技术的操作部位、操作难度、创伤程度、感染风险等进行安全性评估,根据风险点重点考核其操作安全风险认知和有效防范方法等外敷药物中含毒性中药的,还应当考核相关的中药毒性知识。

4现场辨识相关中药:考核专家应当围绕参加考核者使用的中药种类、药性、药量、配伍等进行安全性评估,申请外敷药物中含毒性中药的,考核相关的中药毒性知识以及常用解毒处置方法。

第十八条 治疗方法以内服方药为主、配合使用外治技术或以外治技术为主,配合使用中药的,增加相关考核内容。

第十九条 经综合评议后,考核专家对参加考核者采取评分制的形式作出考核结论,并对其在执业活动中能够使用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和具体治疗病证的范围进行认定。

认定表述模式为,方药名称及剂型或外治技术名称+病症范围。

第二十条 考核合格者,由省中医药管理局颁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印制的《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

第二十一条 县级及以上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专长医师有关卫生和中医药法律法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急救技能、临床转诊能力、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指南、传染病防治知识、中医医疗文书书写规范等知识进行培训,并为中医专长医师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将中医专长医师参加培训作为定期考核内容之一。

第五章 执业注册

第二十二条 中医专长医师实行医师区域注册管理。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

者,应当向其拟执业机构所在地县级以上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提出注册申请,注册要求参照《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执行,经注册后取得取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印制的《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

第二十三条 中医专长医师按照考核内容进行执业注册,执业范围包括与其考核内容相符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和具体治疗病证的范围。

第二十四条 在本省参加考核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者可以申请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执业外省中医专长医师在我省申请执业的,须参加我省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在执业地点注册。

第二十五条 取得《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者,即可在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范围内,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未经注册取得《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者,不得从事医疗、预防和保健活动。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六条 县级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行为的监督检查,重点对其执业范围、诊疗行为以及广告宣传等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县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医专长医师的定期考核,每两年为一个周期,定期考核内容、形式由各县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考核结果报省中医药管理局备案。

第二十八条 中医专长医师必须严格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范围,开展执业活动。

第二十九条 中医专长医师在执业活动中不得夸大自身学术水平、治疗效果不得滥用中医药术语宣传自身学术理论、技术、方法不得以秘方为由,擅自将中药饮片改变性状打粉或加工成临方制剂或协定处方不得以保密为由,不向患者提供处方。

第三十条 中医专长医师应积极参加中医药相关学术组织,开展学术交流。

第三十一条 鼓励中医专长医师学习现代医学知识,了解最新医学进展,并与自身学术相结合进行理论、方法和技术创新,推动中医药继承发展。

第三十二条 中医专长医师通过学历教育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专业学历的,或者临床执业时间满五年、期间无不良执业记录的,可以申请参加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第三十三条 国家逐步建立中医专长医师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更新中医专长医师注册信息,实行注册内容公开制度,并提供中医专长医师注册信息查询服务。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资格考核的人员和考核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在考核过程中发生违纪违规行为的,按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违纪违规处理有关规定处罚通过违纪违规行为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员,由发证部门撤销并收回《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并进行通报。

第三十五条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专家违反本细则有关规定,在考核工作中未依法履行工作职责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有权停止其参与考核工作情节严重的,进行通报批评,并建议其所在单位依法给予相应的处分存在其他违纪违规行为的,按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违纪违规处理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推荐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的中医医师、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的医术确有专长人员的指导老师,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在推荐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县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师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中医专长医师在执业中超出注册的执业范围从事医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造成患者人身、财产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本细则实施前已经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可以申请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也可继续以乡村医生身份执业,纳入乡村医生管理。自本细则施行之日起,不再开展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纳入乡村医生管理工作。

第三十九条 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者,可以申请参加中医类别助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省卫生健康委不再单独组织《甘肃省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工作方案》甘卫中发〔2014〕2号的“出师考核”和“确有专长考核”。

第四十条 盲人医疗按摩人员不适用本细则,按照《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卫医政发〔2009〕37号规定,参加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

第四十一条 港澳台人员在本省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的,可在本省申请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

第四十二条 未尽事宜,按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 本细则自201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医学教育网,2019-02-16)

 

江西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做好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江西省行政区域内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的人员参加医师资格考核和执业注册。

第三条 省中医药管理局负责组织全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相关配套文件的制定与修订;负责组织全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负责省内取得医师资格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执业管理。设区市和县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组织申报、初审及复审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取得医师资格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执业日常管理。

第二章 考核申请

第五条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医术确有专长且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员,可以申请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

第六条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的,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核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一)在本省医疗机构连续跟师学习中医满5年,对某些病证的诊疗,方法独特、技术安全、疗效明显,经指导老师评议合格;(二)由至少两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推荐,推荐医师不包括其指导老师。

第七条 经多年中医医术实践的,申请参加医师资格考核应当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医术渊源,在中医医师指导下从事中医医术实践活动满五年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施行前已经从事中医医术实践活动满五年的;(二)对某些病证的诊疗,方法独特、技术安全、疗效明显,并得到患者的认可;(三)由至少两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推荐。

第八条 推荐医师应当为在本省医疗机构执业注册、与被推荐者专业相同或相近、从业满5年以上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推荐医师一年内推荐人数不超过4名。

第九条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的,其指导老师应当具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注册执业地点为江西省,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5年以上或者具有中医类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指导老师同时带徒不超过4名。

第十条 符合本细则第六条或第七条规定的人员,可以向其长期临床实践所在地县级中医药主管部门提出考核申请。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人员也可向所在地县级中医药主管部门提出考核申请。(一)具有本省《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临床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在某一中医专业领域具有特长、临床疗效较好的乡村医生,可以申请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二)已经按照《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规定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的,再继续跟师学习满两年的可以申请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由指导老师或所在医疗机构提供书面证明。(三)已经按照《传统医学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办法》规定取得《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的,可以申请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四)取得中医师(士)技术职称,可申请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

第十一条 申请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制定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申请表》;(二)本人有效身份证明。(三)中医医术专长综述,包括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描述、适应症或者适用范围、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说明等,以及能够证明医术专长确有疗效的相关资料。(四)至少两名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的推荐材料及其医师资格证书、医师执业证书复印件。(五)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的,还应当提供经公证处公证的跟师学习合同,跟师时间自跟师合同签订之日起计算;连续跟师学习中医满五年的证明材料学习笔记、临床实践记录等);指导老师出具的跟师学习情况书面评价意见、出师结论;经多年中医医术实践的,还应当提供医术渊源的相关证明材料,从事中医医术实践活动满五年证明(由长期临床实践所在地县级以上中医药主管部门或者所在居委会、村委会出具),或者至少十名患者的推荐证明。(六)具有本省《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临床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在某一中医专业领域具有特长、临床疗效较好的6乡村医生,应提供本条目(一)、(二)、(三)、(四)以及《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原件和复印件。(七)已经取得《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的人员,应提供本条目(一)、(二)、(三)、(四)以及《传统医学师承出师证》原件和复印件,及继续跟师学习满两年的证明材料(由指导老师或所在医疗机构提供书面证明)。(八)已经取得《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的人员,应提供本条目(一)、(二)、(三)、(四)以及《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原件和复印件。(九)已经取得中医师(士)的人员,应提供本条目(一)、(二)、(三)、(四)以及职称证的原件和复印件。

第十二条 县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对申请者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并将申请者申请考核的基本信息、推荐医师的基本信息、初审意见等在申请者长期临床实践所在地进行公示,公示无异议后将初审合格者提交的材料、公示情况报设区市中医药主管部门。设区市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对辖区内上报的材料进行复审,复审合格的,统一报省中医药管理局。省中医药管理局对报送材料进行审核确认,对符合考核条件的人员、指导老师和推荐医师信息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5日。公示期间,对举报不符本细则规定的情况,查证属实的,取消申请人报名资格,并按照《医师资格考试违纪违规处理规定》处理;指导老师或推荐医师违反相关规定的,不得再次作7为指导老师和推荐医师。

第三章 考核发证

第十三条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实行专家评议方式,通过现场陈述问答、回顾性中医医术实践资料评议、中医药技术方法操作等形式对实践技能和效果进行科学量化考核。专家人数应当为不少于5人的奇数。

第十四条 考核专家应当对参加考核者使用中医药技术方法的安全性进行风险评估,并针对风险点考核其安全风险意识、相关知识及防范措施。根据参加考核者使用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分为内服方药和外治技术两类进行考核。

第十五条 内服方药类考核内容包括:医术渊源或者传承脉络、医术内容及特点;与擅长治疗的病证范围相关的中医基础知识、中医诊断技能、中医治疗方法、中药基本知识和用药安全等。考核程序分为医术专长陈述、现场问答、诊法技能操作和现场辨识相关中药。(一)医术专长陈述 1.医术渊源或者传承脉络;2.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3.适应症或适用范围;4.安全性及风险防范措施;5.有效性。(二)现场问答 围绕申请者医术专长问答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诊断技能、治疗方法等。(三)诊法技能操作 围绕申请者医术专长进行中医基础、中医医术专长诊疗技术实际操作等。(四)现场辨识相关中药 1.常用中药辨识;2.常用中药品种、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配伍剂量等知识考核;3.中药用药的配伍禁忌知识考核;4.相关中药毒性知识以及常用解毒处置方法考核。

第十六条 外治技术类考核内容包括:医术渊源或者传承脉络、外治技术内容及特点;与其使用的外治技术相关的中医基础知识、擅长治疗的病证诊断要点、外治技术操作要点、技术应用规范及安全风险防控方法或者措施等。如外治技术中无中药的可不进行现场中药辨识。考核程序分为医术专长陈述、现场问答、外治技术操作和现场辨识相关中药。(一)医术专长陈述 1.医术渊源或者传承脉络;2.医术的基本内容及特点;3.适应症或适用范围;4.安全性及风险防范措施;5.有效性。(二)现场问答 围绕申请者医术专长问答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诊断技能、治疗方法等。(三)外治技术操作 围绕申请者医术专长进行相关的模拟病例分析及实际专长技术操作等。(四)现场辨识相关中药 1.常用中药辨识;2.常用中药品种、性味归经、功能主治、配伍剂量等知识考核;3.中药用药的配伍禁忌知识考核;4.相关中药毒性知识以及常用解毒处置方法考核。

第十七条 治疗方法以内服方药为主、配合使用外治技术的,主要考核内服方药,同时考核外治技术;以外治技术为主、配合使用中药的,主要考核外治技术,同时考核内服方药。考核程序参见本细则第十五条、第十六条。

第十八条 考核专家根据参加考核者的现场陈述,结合回顾性中医医术实践资料等,围绕相关病证的疗效评价关键要素10进行分析评估并提问,对其医术专长的效果进行现场评定。必要时可采用实地调查核验等方式评定效果。

第十九条 经综合评议后,考核专家对参加考核者作出考核结论,考核结论分为:考核合格、考核不合格;并对其在执业活动中能够使用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和具体治疗病证的范围进行认定,并填写《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结论表》。

第二十条 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合格者,由省中医药管理局颁发《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在考核合格人员完成注册前进行卫生和中医药法律法规基本知识、基本急救技能、临床转诊能力、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指南、传染病防治基本知识及报告制度、中医病历书写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其执业技能,保障医疗安全。

第四章 考核组织

第二十二条 省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考核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考核制度,强化考核工作人员和专家培训,严格考核管理,确保考核公平、公正、安全、有序进行。

第二十三条 省中医药管理局每年定期组织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考核时间提前三个月向社会公告。考核工作可跨年度、分片区实施。

第二十四条 省中医药管理局建立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专家库,专家库由临床专家和中药专家组成。临床专家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一)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二)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具备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5年以上具有师承或者医术确有专长渊源背景人员;(三)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公平公正,原则性强,工作认真负责。中药专家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一)中药类别药师;(二)具有丰富的药学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具备副主任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者具有主管中药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15年以上人员;(三)遵纪守法,恪守职业道德,公平公正,原则性强,工作认真负责。

第二十五条 符合第二十四条规定,但在民间举办的涉及传统医学师承、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培训机构等任教的,不得纳入省中医药管理局建立的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专家库。已纳入的,具有上述情形者,一经举报或查实则取消其专家资格。

第二十六条 根据参加考核人员申报的医术专长,由省中12医药管理局在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专家库内抽取专家组成考核组。考核专家是参加考核人员的近亲属或者与其有利害关系的,应当予以回避。

第五章 执业注册

第二十七条 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者,应当向其拟执业机构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注册后取得《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

第二十八条 中医(专长)医师按照考核内容进行执业注册,执业范围包括其能够使用的中医药技术方法和具体治疗病证的范围。

第二十九条 在江西省参加考核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者可以申请在江西省行政区域内执业;外省(市、自治区)中医(专长)医师拟在江西省行政区域内申请执业的,经省中医药管理局审核同意后,可在执业地点注册;鼓励取得外省(市、自治区)中医(专长)医师在江西省行政区域内申请执业。

第三十条 取得《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者,即可在注册的执业范围内,以个人开业的方式或者在医疗机构内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 县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行为的监督检查,重点对其执业范围、诊疗行为、医疗安全以及广告宣传等进行监督检査。

第三十二条 中医(专长)医师应当参加定期考核,每两年为一个周期。定期考核参照江西省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实施。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专长)医师的培训,为中医(专长)医师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条件。

第三十四条 中医(专长)医师通过学历教育取得省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医专业学历的,或者执业时间满五年、期间无不良执业记录的,可申请参加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建立的中医(专长)医师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更新中医(专长)医师注册信息,实行注册内容公开制度,并提供中医(专长)医师注册信息查询服务。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资格考核的人员和考核工作人员,违反本细则有关规定,在考核过程中发生违纪违规行为的,按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违纪、违规处理有关规定处罚。通过违纪、违规行为取得《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员,由发证部门撤销并收回《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并进行通报。

第三十七条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专家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未在考核工作中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有权停止其参与考核工作,情节严重的,应当进行通报批评,并建议其所在单位给予相应的处分;存在其他违规违纪行为的,按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违纪违规处理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推荐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的中医医师、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的指导老师,违反本办法有关规定,在推荐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县级以上中医药主管部门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师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中医专长医师在执业中超出注册的执业范围从事医疗活动的,由县级以上中医药主管部门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造成患者人身、财产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细则实施前已经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的中医药一技之长人员可以申请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也可继续以乡村医生身份执业,纳入乡村医生管理。

第四十一条 港澳台人员在江西省行政区域内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的,可在指导老师主要执业地点所在的县级中医药主管部门申请参加中医医术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核。

第四十二条 《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和《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印制。

第四十三条 本细则自2019年3月1日起施行。

(医学教育网,2018-08-01)

 

 

关于加强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

国中医药科技发〔2018〕11号

中医医疗器械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发和应用的医疗器械,包括开展针灸、刮痧、拔罐等诊疗活动应用的传统中医医疗器械和四诊仪、经络检测仪、电针治疗仪等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现代中医医疗器械。为加强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提升中医医疗器械产业创新能力,更好地满足中医医疗服务需要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依据《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和《“十三五”医疗器械科技创新专项规划》有关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针对当前中医医疗器械的临床服务需要与产业发展需求,以突破核心技术与研发重大产品为重点,加强医教研企多学科、跨行业协同创新,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高端中医医疗器械的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提升中医医疗器械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填补中医医疗器械产品空白。

(二)基本原则。坚持中医理论指导,强化中医传统诊疗技术方法的传承与创新;坚持服务临床需要,强化市场需求导向;坚持集成创新,引导多学科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医疗器械创新需求相融合;坚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强化医疗机构、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坚持政府引导,强化企业与社会多方参与,强化多元投入机制。

(三)发展目标。到2030年,中医医疗器械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的研发取得突破,研发并转化应用一批适应临床需要与市场需求的精细化、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加强与微电子技术、信息科技、材料技术、新一代制造技术、传感技术和生物技术等现代科技相融合,中医医疗器械性能、质量与科技含量显著提升;进一步加强中医医疗器械科

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中医医疗器械标准体系基本完善,培养一批既懂中医又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多学科交叉的研发人才与创新团队;中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创新作用和能力显著增强,提高产业竞争力与产业化水平。

二、加强中医医疗器械产品创新发展

(四)加强中医医疗器械产品研发。以拓宽临床服务范围、满足临床需要为目标,集成应用微电子、高可靠性元器件技术、传感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等新兴技术,研发中医预防、检测、诊断、治疗、康复与监护系列设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利用中医药大数据,促进中医医疗器械与互联网、移动终端融合发展,研发可移动、可穿戴、智能化的“互联网+”中医医疗器械与辅助系统。围绕柔性控制、人机耦合、多信息融合和处理等难点问题,重点突破无创检测、中医诊断信息获取与分析、人体穴位辅助定位、中医智能健康辨识和中医医疗器械临床评价等核心技术,重点研发新型智能化脉诊设备、舌诊设备、红外热像检测设备、灸疗设备、激光治疗设备、经络检测治疗设备、中医治疗特色疾病的治疗前精准评估设备、中医疗效可视化设备、中医康复器具和睡眠促进设备等中医医疗器械,以及便于操作、适于家庭或个人使用的中医检测与监测设备;结合老年人康复与护理需要,研发老年病康复的中医智能康复器具、中医医疗服务机器人及相关辅助器械等。对中医医疗器械应用中产生的诊疗大数据,加强研究分析与开发利用,研制数字化中医诊疗信息的标准与规范,研究建立诊疗大数据汇集、存储、管理和利用的技术、方法、平台、相关工具,提升中医医疗器械水平。

(五)加快中医医疗器械升级改造。以提高中医医疗器械的产品性能、质量与科技含量为目标,利用现代多学科技术成果,加强对临床应用广泛、市场需求较大的中医医疗器械进行产品优化与升级迭代,推动“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引导中医医疗器械向精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对四诊仪等中医诊断设备,重点提高其中医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与精确度;对针灸、推拿、骨伤、外敷与熏蒸等中医传统治疗设备以及综合护理设备,重点提升其临床疗效;对现有中医康复器械与老年人护理设备,重点引入柔性牵引、智能化虚拟训练、情感感知和人体运动意图识别等技术,提高产品性能与康复功效。

三、健全中医医疗器械标准体系

(六)中医医疗器械的基础标准研究。在现有的中医检测诊断、治疗、康复和健康状态辨识等分类基础上,开展中医医疗器械名词术语、技术要求、诊疗信息等基础标准的研究,研究中医医疗器械分类标准,为规范中医医疗器械管理提供支撑。

(七)中医医疗器械的技术标准研究。开展符合中医理论与临床应用特点的中医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方法学研究,重点针对中医检测、诊断设备采集的医疗健康数据进行标准化研究,实现数据的标准化判读,形成基于数据的临床诊断指南,开展应用、评价、监测和改进等各环节关键技术研究,形成技术规范,完善标准体系,提高技术标准质量。研究制定中医医疗器械的操作规范,提高中医医疗器械应用的规范化水平。

(八)中医医疗器械的管理标准研究。面向中医医疗器械创新与市场需求,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法律法规有关要求,对中医医疗器械的质量安全、注册、审批、监管和操作技术等内容开展相关管理标准研究,健全中医医疗器械的标准体系。

四、推进中医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建设与国际化发展

(九)加快学科交叉的产学研用平台建设。结合中医医疗器械市场需求,鼓励产学研用单位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展符合中医理论的诊断、治疗和康复等功能的中医医疗器械研发,以企业为主体打造一批产学研用平台,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和医研企结合的创新团队建设,为中医医疗器械开发提供支持,夯实中医医疗器械研究基础,着力提升我国中医医疗器械产业创新能力。鼓励具有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的地区,建设中医医疗器械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十)加强中医医疗器械的应用示范和推广。支持企业和医疗机构加强协同创新,通过在全国不同区域范围内建立中医医疗器械的临床应用示范中心,系统开展中医医疗器械创新产品的临床评价和示范应用研究,重点推进中医医疗器械在基层的普及与应用,形成“示范应用—临床评价—技术创新—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

(十一)推进产业链融合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积极借鉴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快中医医疗器械产业链发展,促进医疗器械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推进“产业、科技、金融”跨界融合,“创新链、产业链、服务链”优化组合,使中医医疗器械领域呈现“融合式、多主体、一体化”发展态势,创新创业高度活跃,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

(十二)推进中医医疗器械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标准相关组织合作与交流,积极研制中医医疗器械国际标准,提升中医医疗器械的国际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根据“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加强中医医疗器械的国际科技合作研究,积极探索国际化合作新模式,以科技创新驱动中医医疗器械产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推广应用。

五、保障措施

(十三)加强沟通协调,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建立中医药管理部门与科技、工业和信息化、卫生健康与药品监管等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会商机制,研究制定能够体现中医医疗器械特色、促进中医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衔接有关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项目支持,协调解决制约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的重大问题。引导中医医疗器械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十四)鼓励企业创新,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中医医疗器械科技创新的重视及支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鼓励各类科研力量与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中医医疗器械研发,鼓励企业反哺基础研究。支持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对已完成前期研究的中医医疗器械项目开展上市前研究开发和临床评价等工作,从技术、需求和市场三个角度,加快产业链融合发展。鼓励企业与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及条件建设,实现科技资源共享。

(十五)加强人才培育,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完善中医医疗器械研发人才培养机制,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鼓励中医药科技人员创业,健全科研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支持建设一批中医医疗器械重点研究室、科技园区、研究开发中心、临床评价与推广应用示范基地,提高研发能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及执业证书发放工作的通知

国中医药办医政函〔2018〕26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委卫生计生委、中医药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计生委: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卫生计生委令第15号实施以来,各地陆续开展了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工作。下一步,将向考核合格人员授予医师资格,核发《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并进行执业注册,核发《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和《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印制。为做好证书发放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是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取得医师资格的法律凭证,《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是中医专长医师执业的法律凭证。各级中医药主管部门要认真细致地开展证书发放工作,指定专人负责,明确工作程序,严格证书管理。

二、《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和《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的资格证书编码和执业证书编码按照《关于做好医师资格证书及医师执业证书发放工作的通知》卫医发〔2000〕447号中规定的《医师资格证书编码规定》和《医师执业证书编码规定》填写。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证书编码中的“级别”代码为“5”,“类别”代码为“中医专业41”、“蒙医专业43”、“藏医专业44”、“维医专业45”、“傣医专业46”、“中医朝医专业47”、“中医壮医专业48”、“哈萨克医专业49”、“中医其他少数民族医专业40”。

三、《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和《中医专长医师执业证书》严格按照填写说明见附件1、2填写,确保内容完整、规范。

证书发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请及时反馈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

2018年12月25日

 

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

(2018—2025年)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农垦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推进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产业,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制了《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农业农村部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8年12月18日

引 言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灿烂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历史沉淀的结晶,是现今世界上保留最完整的传统医学体系。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加快发展中医药等健康服务业。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传承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药材的代表。但道地药材资源无序开发、品种创新不足、质量安全水平不高,影响中医药持续健康发展。加快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对促进特色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明确提出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全面提升中药产业发展水平。按照《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要求,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编制了《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的期限为2018—2025年。

一、重要性和紧迫性

道地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历史上道地药材多数来源于野生资源,区域特征明显,数量有限。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用药量的增加,人工栽培药材逐步取代野生药材的步伐不断加快,道地药材加快发展。目前,我国常用中药材600多种,其中300多种已实现人工种养,种植面积达到3300多万亩,初步形成了四大怀药、浙八味、川药、关药、秦药等一批产品质量好、美誉度高的道地药材优势产区,道地药材种植已成为偏远山区的特色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品种种类最多、生产体系最完整的中药材生产大国。

道地药材源自特定产区、具有独特药效,需要在特定地域内生产,才能保证其优良的品质。多年来,资源过度开发,一些野生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同时,适宜产区种植不规范,非适宜区盲目扩种,造成药效下降、道地性丧失。道地药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石,加强道地药材资源保护和生产管理,规划引导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稳步提升中药材质量,对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道地药材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迫切需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展现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需要的坚定决心。中医药具有“治未病”的主导作用,又有重大疾病治疗的协同作用,更有疾病康复的核心作用,群众认知度高、需求量大。预计未来一个时期,社会对中药材的需求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加快发展道地药材,增加优质药材供给,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需要。

(二)发展道地药材是促进资源保护和环境友好的迫切需要。道地药材是独特资源、特色产业。近些年,一些地方过度采挖野生优质药材,造成野生资源蕴藏量急剧下降,冬虫夏草、川贝母、红景天等部分野生药材资源濒临枯竭,加强药材资源保护迫在眉睫。同时,甘草、麻黄等一些生态型药材的乱挖滥采,导致草场等植被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加快发展道地药材种植,保护濒危药材资源,推进野生品种驯化,推广药材抚育技术和仿生栽培,有利于提升道地药材供给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永续发展。

(三)发展道地药材是助力农民增收脱贫的迫切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迫、任务艰巨,难点在农村,重点在老少边穷地区。道地药材生产大多分布在贫困山区,是当地的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对促进脱贫攻坚至关重要。加快发展道地药材,推进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种植,提升质量效益,带动农民增收,是确保2020年实现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四)发展道地药材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加快实施,与世界深度融合,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已传播到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0个海外中医药中心,中医药已被世界广泛认同和应用推广。道地药材承载着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加快发展道地药材,有助于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对外交流,搭建起与世界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二、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坚持质量优先、注重品质、确保安全,以中医药与现代农业融合为重点,以提升道地药材供给能力、农民收入增长为目标,发挥资源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创新服务机制,推行标准化引领、基地建设带动、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融合促动,建设一批设施标准、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创新力强、规模大的中药企业集团,创响一批有信誉、有影响的中药知名品牌,努力提升中药材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标准引领、绿色发展。遵循中医药与医疗规律,促进中药材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相一致,以中药产品标准为源头,建立健全道地药材生产标准、产品标准、加工标准、贮藏标准。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综合运用安全投入、物理技术、信息技术、绿色防控等措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促进中药材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

——坚持道地特性、优化布局。依据气候资源、立地条件等区域特点,定品种、定产地,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发挥道地药材的品质特性。规范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管理,推行道地药材品种、投入品使用、销售情况台账管理制度,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供给有力的道地药材生产格局。

——坚持保护开发、产业融合。强化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和抚育,加快野生道地药材的驯化和人工繁育,降低对野生资源的依赖程度。构建中药材品种保护、良种扩繁、生产基地建设体系,保障道地药材有序开发、永续利用。推进道地药材生产、加工和临床应用协调发展,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大力发展中医药休闲、康养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

——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优先。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中医的临床思维,推进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加强中药材基础研究,应用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等现代育种技术,加快道地药材育种创新,培育一批抗逆性强、品质优良、质量稳定的道地药材品种,推动建立体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导向的市场定价标准,在创新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规划引导,规范市场行为。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培育道地药材市场主体。加强道地药材品牌创建,打造一批品质高、口碑好、影响大的道地药材品牌。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发展需要,加强数字化建设,科学应用大数据,引导医疗机构、加工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立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体系,基本建成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加快建设覆盖道地药材重点产区的生产基地。

到2025年,健全道地药材资源保护与监测体系,构建完善的道地药材生产和流通体系,建设涵盖主要道地药材品种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全面加强道地药材质量管理,良种覆盖率达到50以上,绿色防控实现全覆盖。

三、重点任务

(一)提升道地药材生产科技水平。加强基础研究。深入开展道地药材野生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生态种植等基础研究,保障野生资源永续利用和药材的优质生产。推进育种创新。保护利用道地药材种质资源,组织科研单位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推进特色品种提纯复壮,加快选育一批道地性强、药效明显、质量稳定的新品种。加快建设一批标准高、规模大、质量优的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提高道地药材供种供苗能力。加强种子(苗)质量监管,贯彻新修订的《种子法》,加快制定《中药材种子(苗)管理办法》,将中药材品种列入《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实施品种登记制度,强化品种保护和监管。推进集成创新。促进农机农艺融合,集成组装适宜不同区域、不同品种的道地药材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加快推广应用,示范带动更大范围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专栏1 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体系建设

1.濒危稀缺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建设濒危稀缺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开展野生资源保护和抚育,加强野生抚育与人工种植驯化技术研究。

2.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分品种、分区域集成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繁育技术规范,开展道地药材提纯复壮、扩大繁育和展示示范,提升优良种子(苗)供应能力。

3.道地药材品种创新。加大科研联合攻关力度,加快现代生物技术在中药材育种领域的应用,选育一批道地性强、药效明显、质量稳定的新品种。

专栏2 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根据中医临床和中药企业提出的药材品质要求,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中药材种植环节的技术标准。

1.生态种植技术。在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减少化肥用量,减轻面源污染。开展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用量,提升药材品质。

2.机械化生产技术。研发推广适用于各类道地药材生产、采收、加工、病虫害防控的效实用机具,提升道地药材生产效率。

3.信息化管理技术。加快人工智能、环境监测控制、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在道地药材生产的应用,提升道地药材生产信息化水平。

(二)提升道地药材标准化生产水平。健全标准体系。在梳理现有标准的基础上,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制定完善道地药材标准框架,建立健全生产技术、产地初加工、质量安全等标准体系。推进按标生产。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带动农民按标生产、规范管理,推进道地药材全程标准化生产。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水肥一体设施,建成能排能灌、土质良好、通行便利、抗灾能力较强的高标准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推进优质优价。以道地性和临床疗效为主要评价依据,制定完善道地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推动建立以优质优价为导向的价格形成机制。创响道地药材品牌。突出道地特色和产品特性,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相衔接,打造一批种植规模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标准化的道地药材特色生产基地,培育一批道地药材品牌。

专栏3 道地药材生产服务体系建设

1.道地药材经营主体培育。推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道地药材生产,加快道地药材生产由分散生产向规模化生产转变。

2.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引导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基地”等生产经营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道地药材生产,支持开展强强联合、共建共享。

3.道地药材产销信息监测体系。构建道地药材产销信息监测网络,适时发布信息,引导合理安排生产,促进产销衔接。

4.道地药材流通体系。加强道地药材产品营销,推动产销衔接,大力发展道地药材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完善的道地药材流通网络。

5.道地药材技术推广体系。构建道地药材生产服务网络,加强道地药材生产标准化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基地建设健康发展。

(三)提升道地药材产业化水平。加强现代化加工基地建设。鼓励中药企业在产地建设加工基地,加强采收、净选、切制、干燥、分级、保鲜、包装、贮藏等设施建设,配套现代化加工装备,实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加工。重点开展中药材产地加工,开发中药材功能性食品及保健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加工工艺创新。集成道地药材特色采收加工技术模式,制定道地药材产地加工技术规范,重点推广应用低温冷冻干燥、节能干燥、无硫处理、气调贮藏等新技术,加强综合利用,减少药效损失,提高产品档次。大力培育知名品牌。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塑造品牌核心价值,创响一批品质好、叫得响、占有率高的道地药材知名品牌。加快构建道地药材流通网络。采取现代化物流、信息化技术、标准化控制等运营方式,大力发展道地药材流通新业态、新模式,构建完善的道地药材流通网络,更好地拓展市场。

专栏4 道地药材产地加工体系建设

1.产地加工能力建设。在继承与研究道地药材传统加工技艺基础上,制定道地药材产地技术规范,建设清洁、规范、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药材加工基地,综合运用化学、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提高药材质量。

2.产地贮藏能力建设。加快道地药材生产基地产地贮藏设施设备建设,应用低温冷冻干燥、节能干燥、无硫处理、气调贮藏等新技术,提升药材保鲜能力,最大程度保持药效。

3.综合利用能力建设。对药材生产过程产生的非药用部位、药材及饮片加工过程产生的下脚料等进行资源化利用,延伸产业链,提高综合收益。

(四)提升道地药材质量安全水平。在加快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升道地药材的质量安全水平,确保道地药材产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推广绿色

生产技术。鼓励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等关键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推进产地环境改善,用最适宜的土壤生产最优质的道地药材。加快道地药材适用农药登记,支持科研教学单位、农药企业开发道地药材适用农药新品种,优化审批程序,加快登记进程,完善道地药材主要农药限量标准,解决道地药材生产无专用药的问题。加强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建立生产档案记录制度,构建覆盖种养、加工、收购、贮藏、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质量追溯体系,实现来源可查、质量可追、责任可究。加强产品质量检测。配备水分、灰分、浸出物等常规质量检测仪器,对生产基地的产品进行检测,确保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不采收、不销售。

专栏5 道地药材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1.道地药材标准体系。制定道地药材种子种苗等产品质量标准以及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完善道地药材田间管理、投入品使用、科学采收、产地加工、包装贮藏等技术体系。

2.道地药材质量检测体系。围绕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健全中药材检测机构,提升检测能力,完善检测制度,加大抽样检测力度,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道地药材质量检测。

3.道地药材可追溯体系。构建道地药材全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投入品管理、档案记录、产品检测、合格证准出等制度,实现全程可追溯,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四、建设布局

以品种为纲、产地为目,定品种、定产地和定标准相结合,优化道地药材生产布局。定品种。通过历代本草考证,参考道地药材相关专著和标准,依据临床使用频次高、用量大的原则,选定一批重点道地药材。定重点县。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等因素,并根据第三次、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结果,确定道地药材生产重点县(市、区)(具体名单依据拟发布的《道地药材目录》分批发布)。定产区。将重点县较为集中的区域,划定为道地药材重点产区。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思路,将全国道地药材基地划分为7大区域。

——东北道地药材产区

1.区域特点。本区域大部属温带、寒温带季风气候,是关药主产区。包括内蒙古东北部、辽宁、吉林及黑龙江等省(区),中药材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5。

2.主要品种。本区域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人参、鹿茸、北五味、关黄柏、辽细辛、关龙胆、辽藁本、赤芍、关防风等。

3.主攻方向。优质林下参种植,园参连作障碍治理,梅花鹿、马鹿人工养殖,赤芍、防风仿野生种植等。

4.建设目标。到2025年,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140万亩以上。

——华北道地药材产区

1.区域特点。本区域大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北药主产区。包括内蒙古中部、天津、河北、山西等省(区、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7。

2.主要品种。本区域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黄芩、连翘、知母、酸枣仁、潞党参、柴胡、远志、山楂、天花粉、款冬花、甘草、黄芪等。

3.主攻方向。开展黄芪、黄芩、连翘野生抚育,规范柴胡生产,提升党参、远志加工贮藏技术等。

4.建设目标。到2025年,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180万亩以上。

——华东道地药材产区

1.区域特点。本区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浙药、江南药、淮药等主产区。包括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等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1。

2.主要品种。本区域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浙贝母、温郁金、白芍、杭白芷、浙白术、杭麦冬、台乌药、宣木瓜、牡丹皮、江枳壳、江栀子、江香薷、茅苍术、苏芡实、建泽泻、建莲子、东银花、山茱萸、茯苓、灵芝、铁皮石斛、菊花、前胡、木瓜、天花粉、薄荷、元胡、玄参、车前子、丹参、百合、青皮、覆盆子、瓜蒌等。

3.主攻方向。恢复生产杭白芍、杭麦冬、浙白术、茅苍术、杭白芷、苏芡实、建泽泻等传统知名药材,大力发展凤丹皮、江栀子、温郁金等产需缺口较大的药材。

4.建设目标。到2025年,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280万亩以上。

——华中道地药材产区

1.区域特点。本区属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怀药、蕲药等主产区。包括河南、湖北、湖南等省,中药材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6。

2.主要品种。本区域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密银花、荆半夏、蕲艾、山茱萸、茯苓、天麻、南阳艾、天花粉、湘莲子、黄精、枳壳、百合、猪苓、独活、青皮、木香等。

3.主攻方向。开展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怀菊花提纯复壮,治理连作障碍,大力发展荆半夏、蕲艾生态种植,提升怀山药采收加工技术等。

4.建设目标。到2025年,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430万亩以上。

——华南道地药材产区

1.区域特点。本区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是南药主产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中药材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6。

2.主要品种。本区域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阳春砂、新会皮、化橘红、高良姜、佛手、广巴戟、广藿香、广金钱草、罗汉果、广郁金、肉桂、何首乌、益智仁等。

3.主攻方向。恢复阳春砂生产,提升何首乌、巴戟天、佛手生产技术水平等。

4.建设目标。到2025年,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160万亩以上。

——西南道地药材产区

1.区域特点。本区域气候类型较多,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及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是川药、贵药、云药主产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25。

2.主要品种。本区域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川芎、川续断、川牛膝、黄连、川黄柏、川厚朴、川椒、川乌、川楝子、川木香、三七、天麻、滇黄精、滇重楼、川党、川丹皮、茯苓、铁皮石斛、丹参、白芍、川郁金、川白芷、川麦冬、川枳壳、川杜仲、干姜、大黄、当归、佛手、独活、青皮、姜黄、龙胆、云木香、青蒿等。

3.主攻方向。开展丹参、白芍、白芷提纯复壮,开展麦冬、川芎安全生产技术研究与推广,发展优质川药,大力发展重楼等相对紧缺品种,开展三七连作障碍治理。

4.建设目标。到2025年,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670万亩以上。

——西北道地药材产区

1.区域特点。本区域大部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较为干旱,是秦药、藏药、维药主产区。包括内蒙古西部、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区),中药材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30。

2.主要品种。本区域优势道地药材品种主要有当归、大黄、纹党参、枸杞、银柴胡、柴胡、秦艽、红景天、胡黄连、红花、羌活、山茱萸、猪苓、独活、青皮、紫草、款冬花、甘草、黄芪、肉苁蓉、锁阳等。

3.主攻方向。提升当归、枸杞、党参、红花等药材品质,发展高海拔地区大黄、红景天生产,推广秦艽、胡黄连优质栽培技术,大力发展羌活人工种植,提升党参加工贮藏技术。

4.建设目标。到2025年,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800万亩以上。

五、资金筹措及建设进度

(一)资金筹措。建立中央、地方、社会多方投入建设机制。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国家投资渠道和各项财政支持政策,努力争取拓宽投资来源,吸引金融、社会等资本参与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基础保障。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信息监测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可追溯体系等建设。加大对标准化基地的支持力度,优先支持中药企业自建基地、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或与地方政府联建基地等有稳定销路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

(二)建设进度。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分年度开展。2018—2025年,每年在全国建设道地药材生产基地300万亩以上。到2025年,全国建成道地药材生产基地总面积2500万亩以上,形成覆盖全国主要道地药材产区的质量追溯系统、产销信息监测体系和流通体系。

六、效益分析

通过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构建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道地药材生产体系,提升优质道地药材生产能力,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显著。

(一)社会效益。推动道地药材产业链全面升级,提升道地药材品种选育能力、集成创新能力、优质道地药材供给能力,实现中药材生产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优化,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夯实中医药发展物质基础。在技术上,集成创新、示范推广一批道地药材绿色生产技术和种植模式,形成全国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服务网络,提高中药材生产技术水平。在产品上,提升道地药材品质和供给能力,实现优质道地药材稳定有效供应,提高中医药诊疗效果。在文化上,通过基地建设,促进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模式融合,传承发展传统中医药文化。

(二)经济效益。通过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为现代农业和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利于进一步提升产业经济效益。在促进农民增收上,通过改善基地生产条件,稳定提高药材品质,吸纳农民务工就业,带动基地和农民增收致富,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提高企业效益上,推动中药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道地药材稳定产销体系,实现优质优价,促进中医药企业提质增效。在提升综合效益上,合理规划基地建设布局,发展中药材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三)生态效益。实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生态环境保护,

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在药材资源保护上,改善基地生产条件,增加道地药材人工种养数量,减少野生采挖,开展野生药材抚育,有效避免物种资源枯竭,保护生态多样性。在生态环境保护上,选育和推广一批优良品种、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从源头上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土壤、空气、水域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七、保障措施

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规划引导,聚焦重点,聚合资源,聚集力量,合力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框架下,建立中药材生产协调机制,构建“分段负责、省(市)主体、县(市)主抓”的工作机制。各省(区、市)参照国务院中医药部际联席会议的组织架构,成立由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工作指导组,加强统筹协调,明确工作责任,推进措施落实。县(市)政府应成立由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扛起责任,推进落实。农业农村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监督考核,指导规划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道地药材临床使用,将道地药材使用比例纳入医院考核指标。省级农业农村部门会同中医药管理部门扎实推进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加强标准化生产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

(二)强化政策扶持。统筹支农资金,加大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投入。创新金融服务,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吸引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入道地药材生产,打造优势道地药材产业集群。将道地药材纳入地方农业政策性保险支持范围,开展道地药材生产保险试点。完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用地政策,支持道地药材加工、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

(三)推进科技创新。推进农科教合作,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种子法》,加强道地药材品种登记和保护,鼓励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开展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支持科研院校与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共建技术创新平台,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技术集成创新,组装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示范带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提高技术到位率和道地药材科技水平。

(四)创新服务机制。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培育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规模化经营,引领标准化生产。培育新型服务组织,开展种苗统育统供、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市场营销等服务,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创新经营方式,推广订单生产、定制药园等,构建新型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新业态,推进中药材生产与产业扶贫、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和康养小镇建设相结合,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培育和发展中药材新业态新模式,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五)强化监督考核。农业农村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建立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考核机制,制定考核办法,组织开展工作督导。地方各级政府也应建立相应监督考核制度,督促重点县(市)落实各项措施,推进基地建设有序开展,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强化诚信建设和监督检查,探索第三方评估,对基地建设进展和成效进行科学评估。实行动态管理,接受社会监督,严格淘汰制度,对建设工作成效显著的重点县(市),给予投资倾斜并组织全国观摩学习。

(六)加强宣传引导。总结各地道地药材基地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注重典型带动,推广先进经验。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宣传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成就。通过博览会、交易会、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开展优质道地药材推介。依托中介组织定期开展道地药材产品的推介活动,扩大道地药材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认可度。

(中国中医药网,2018-12-2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制定行政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19〕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在制定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行政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通过扩大听取意见范围、拓宽听取意见渠道等方式,为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参与制度建设创造了条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听取意见对象覆盖面不广、代表性不足,征求意见事项针对性不强、程序不规范,意见采纳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未能充分反映企业合理诉求、保障企业合法权益。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保障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在制度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制定有关行政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通知如下:

一、科学合理选择听取意见对象。在制定有关行政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过程中,各地区、各部门要科学评估拟设立制度对各类企业、行业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范围,对企业切身利益或者权利义务有重大影响的,要充分听取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以及律师协会的意见。有关行政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对不同企业、行业影响存在较大差别的,要注重听取各类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特别是民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等市场主体的意见,综合考虑不同规模企业、行业的发展诉求、承受能力等因素;涉及特定行业、产业的,要有针对性地听取相关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涉及特定地域的,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产业布局特色,充分听取地方行业协会商会、律师协会的意见。听取企业意见时,要注重听取企业内部不同层级代表特别是职工代表的意见。

二、运用多种方式听取意见。行政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出台前,凡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各地区、各部门都要通过多种方式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做好沟通协调,提高企业贯彻落实的积极性。除依法需要保密的外,要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有利于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参与公开征求意见的各项工作机制;要在政府或者政府部门门户网站上搭建公开征求意见平台,积极探索与知名商业网站、影响力较大的行业协会商会的网站建立链接;要保证公开征求意见的期限,杜绝走形式、走过场。采取召开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方式听取意见的,要提供制度设计的背景、目的、适用范围以及对相关人员或群体可能产生的影响等资料,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围绕主要问题和不同意见,进行充分有效的讨论。采取问卷调查、书面发函方式听取意见的,要围绕直接关系企业切身利益、各方面分歧较大的问题,科学设计问卷、调查提纲等,积极探索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调查。采取实地走访方式听取意见的,要找准问题、开诚布公、平等交流,认真倾听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深入了解其诉求。对争议较大的事项,可以引入第三方评估,全面充分听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

三、完善意见研究采纳反馈机制。各地区、各部门对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提出的意见,要认真分析研究,充分考虑其利益诉求以及该利益诉求对其他相关企业、行业的影响,吸收采纳合理的意见。采纳情况要积极运用政府或者政府部门门户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公众号、报刊等方式向社会公布,或者通过电话、短信、电子邮件、信函等多种方式向有关单位反馈。对相对集中的意见未予采纳的,要通过适当方式进行反馈和说明。

四、加强制度出台前后的联动协调。制定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行政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要结合实际设置合理的缓冲期,增强制度的可预期性,为企业执行制度留有一定的准备时间。要加强新出台规章的备案审查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核,维护法制统一,确保文件合法有效,为企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制度出台后,要注重执行过程中的上下联动,坚持实事求是,避免执行中的简单化和“一刀切”,不能让市场主体无所适从。要注重制度实施效果监测,开展后评估工作,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对有关制度的实施效果评价和完善建议,将后评估结果作为有关制度立改废释的重要依据。

五、注重收集企业对制度建设的诉求信息。拟订行政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时,要主动及时了解企业所需、困难所在,注重征集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的意见,积极研究论证企业和行业发展急需的制度建设项目。要有效发挥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等的作用,充分利用网上政务平台、移动客户端、政务服务中心等线上线下载体,全面了解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在制度建设方面的相关诉求。探索在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基层联系点等制度。加大对有关制度建设意见建议的收集整理力度,增强有关行政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的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在制度建设中充分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作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参与制度建设工作机制,完善与企业的常态化联系,主动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多途径做好宣传工作,鼓励、支持、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积极有序参与制度建设。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督促落实,广泛凝聚共识,形成工作合力,不断提高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的实效。要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行政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动态清理机制,加大规章备案审查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力度,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未按规定听取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的严格责任追究。

国务院办公厅

2019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