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010-64150422 欢迎访问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官方网站!
 
第二十期
协会通讯

第二十期

发布时间:2023-01-22
目录 显示

协会要闻

 

 

协会致国家开发大学贺信

国家开放大学:
欣闻国家开放大学建校四十周年校庆,我们兹致信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到国家开放大学,四十年的风雨兼程,四十年的砥砺前行,华厦名校,育人万千!含大海之襟怀,拥泰山之高大,用网络之时空,藉京华之优势,为知识的海洋,文化的殿堂,思想的宝库,工匠的摇篮。四十载辛勤汗水结硕果,跨世纪桃李芬芳满天下。
忆往昔峥嵘岁月,栋梁济济;望未来任重道远,学海迢迢。人才乃立国之本,教育为强国之策。祝国家开放大学继往开来,再创辉煌!
国家开放大学的前身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由邓小平同志于1978年2月亲自倡导并批准建立,并于1979年2月6日正式开学。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国家开放大学生命健康学院
2019年6月8日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与“好美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历经两年多的积极申报、筹建、论证、答辩和接受评审等程序,于2018年11月收到国家开放大学的批准文件,批准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和“好美健康产业有限公司”与国家开放大学合作举办“国家开放大学生命健康学院”,该学院为国家开放大学的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学院,教学内容主要为生命健康包括中医药的保健养生康复等。这是我国第一家由行业协会与企业联合,与国家开放大学合作办学的中医药类的健康保健类的学院。

(生命健康学院,2019-06-08)

陈珞珈会长:昔日煤都挖出中医药“绿色富矿”

5月19日,辽宁省抚顺市“西学中”培训班中医基础理论课上,一位特殊的学员正在认真记录课堂笔记。他既不是医生,也不是护士,而是抚顺市委副书记、市长杨维。
在杨维看来,中医辨证施治的哲学思维,不仅能治病救人,也能为城市治理提供思路。而中医药也是抚顺转型发展的一味“良药”。
抚顺,曾是享誉中国乃至世界的“煤都”,丰富的煤炭资源让抚顺成为人口稠密的繁华都市。随着时间的推移,抚顺逐渐走向资源枯竭,地质损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也让这个城市深陷困境。


布局中医药健康产业
“强力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是实现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市中医药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特色中药材品种多样、品质优良、种植技术成熟,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我市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有前景。”今年1月,杨维深入清原满族自治县、新宾满族自治县,就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现状、未来建设等情况进行调研,对中医药工作作出明确要求。
事实上,抚顺市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产业的蓝图早已徐徐铺开。近年来,抚顺制订了诸多优惠政策,引进大型中药企业到抚顺投资建厂,振兴抚顺地道中药材种植产业;聘请国医大师和著名中医专家到抚顺开展传承工作,带徒传技打造重点专科;委托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等单位制定抚顺市和部分县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谋求推动健康产业和经济转型更好地契合。
而行动较早的抚顺清原满族自治县,已经尝到了中医药绿色“富矿”的甜头。
清原县在2017年就布局大健康产业,通过对标先进地区经验,策划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项目,逐步形成了发展中医药健康产业的思路。截至2017年底,全县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2.3万亩,其中龙胆草占全国市场份额的82,清原龙胆被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同时,启动以清原县中医院为轴心的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建设,举办中医药旅游发展论坛等。2017年5月公布的首批辽宁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单位名单中,清原县名列其中,与其一同被列入的,还有抚顺天女山森林公园管理有限公司、抚顺市萨尔浒风景名胜区。


充实中医人才队伍
今年3月召开的抚顺市中医工作会议,明确了以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中医药人才培养工程、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和中医药健康服务工程“四大工程”为主线,以“发展以中医药为切入点的大健康产业”为抓手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工作思路。
当前,抚顺市每千人口中医人员比例为0.34,不能完全满足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西学中”班作为充实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进入了抚顺市政府的视野。
今年3月,抚顺市卫生健康委自筹资金举办“西学中”培训班,邀请辽宁中医药大学专家学者,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养生康复学等课程展开授课,采取业余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员融合中西医优势,结合实践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与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施治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
每一期“西学中”班,抚顺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副主任等全部到场听课,而在5月19日,杨维也到场学习,他希望能通过中医思维的学习,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把脉,谋划发展的大格局和新战略。(陈珞珈)


(中国中医药报,2019-06-05)

协会承担的抚顺市“清原县、新宾县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项目通过评审验收

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著名的“煤都”,在资源枯竭能源革命的新形势下,该市深化改革,开发新动能,多思路多途径的全面推进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
2019年5月14日,辽宁省抚顺市卫健委在抚顺召开“抚顺市清原县、新宾县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专家评审会,对辽宁省抚顺市委托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承担编制的《清原满族自治县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9-2030年)》和《新宾满族自治县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9-2030年)》两个规划进行专家论证与评审。
抚顺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得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赵静、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孙玲、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战宇、新宾满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那学成、副县长段晓云、清原满族自治县副县长李勇、抚顺县副县长金莲英、东洲区副区长尚峰、市供销社理事会主任孟宪智、市现代农业及扶贫开发促进中心农科院负责人赵桂敏、抚顺市中医院副院长尹怀成、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王磊等有关领导和专家,以及两个规划编制组成员陈珞珈会长、郑格琳研究员、杨永生、肖梦熊助理研究员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抚顺市卫生健康委员会赵静主任主持。
规划编制单位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副会长郑格琳研究员代表规划编制组汇报了《清原、新宾两县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9-2030年)》两个规划的编制过程、总体思路、主要内容及需要讨论的问题等。陈珞珈会长对两个规划的背景做了详细介绍,他指出:这两个规划是受抚顺市杨维市长的委托,希望通过中医药发展规划,充分利用两县的中医药资源与文化优势,实现经济转型,使两县实现“真脱贫”。项目组经过3个月的深入基层调研,认真编写和反复修改,同时也与两个县的县政府、相关部门经过了反复讨论研讨才完成,我们立求规划具有指导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能真正落地落实。
与会领导和专家们认真听取了规划编制组的汇报,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两个规划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与水平,对清原、新宾两县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产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和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最后市政府张得新副秘书长做了会议总结,他认为两个规划站位比较高,顶层设计合理,对问题分析研究比较透彻,项目现实可行,对两县的经济转型和扶贫攻坚都具有很好的作用。下一步两县政府将认真组织实施,狠抓规划与项目的推进和落实。
会议期间,抚顺市杨维市长和臧红副市长会见了陈珞珈会长一行,并就双方进一步的交流合作进行了友好深入的会谈。


(协会秘书处,2019-05-18)

协会组织召开团体标准《玉玄宫中医健康服务机构标准》审查会

为了规范养生保健服务行为,促进中医健康服务机构的规范健康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于2019年5月21日在北京召开了社会团体标准《玉玄宫中医健康服务机构标准》专家审查会议。
审查组专家由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兼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珞珈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原副院长周卫主任医师、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原主任赵吉平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特色诊疗中心主任张振宇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赵因副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理疗科主任谢小红副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赵静副教授、北京市标准化研究院权京华高级工程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包艳燕编审等9位专家组成。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团体标准办公室主任郑格琳研究员、标准办公室肖梦熊同志、标准起草小组成员及玉玄宫中医健康服务机构的5位代表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郑格琳研究员主持。
标准起草小组人员向专家组汇报了该标准的任务来源、编写过程及主要内容,与会专家审阅了送审稿后一致认为,该标准对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有指导作用,对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实现人人享有中医服务起到了推进作用,同时专家们就送审稿的具体内容提出了部分建设性的修改意见。经过专家投票,超过四分之三票数同意通过审查,并作为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团体标准发布。


(协会秘书处,2019-05-27)

陈珞珈会长:我们都来为中医代言

5月8日,陈珞珈会长在北京接受电视台《我为中医代言》节目组的采访,就中医药的有关问题发表意见。下面是陈会长的讲话稿。
中医药的现状、问题与前景
建国70年来,中医药事业经历了一条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但是,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与中医药界的努力奋斗下,发展是主流,近年来发展得较快。我不赞成把今天的中医药说成一片光明,没有雾霾;我也不同意那种说中医药要亡了的观点。要实事求是的客观的评价今天的中医药形势。
2017年,全国卫生部门中医药人员总数达到66.3557万人(中医54.3255万,中药12.0302万),中医医疗机构总数达到54198个,其中中医医院4566个。中医门诊部2418个,诊所47214个,全国有中医病床95.1850万张。近年来中医病床数中医门诊人次和出院病人数,以及这三个指标占全国病床、门诊和出院病人数的比例逐年上升,虽然在总量上仍不如西医西药,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增长的速度快于西医的增长。2017年,全国中医门诊16.76亿人次,中医治疗出院人数3265万人。
同时,我国已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3所(大学21所、学院12所、高等专科学校8所、高等职业学校2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西医药院校110所。中等中医药院校41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中等西医药院校117所。)省部属中医药科研院所54所,地市属科研机构24所。
党中央国务院将中医药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度的增加了对中医药的投入,《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中医药健康服务蓬勃发展,中药青蒿素的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
发展是当代中医药的主流,但是,中医药也有一些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忧患意识,天天弹冠相庆,高枕无忧,那就是中医药最大的忧患!我认为,当前主要存在下列几个问题:
1、中医强,中药弱。中药不是弱在中药企业和产量上,是弱在中药材与饮片的质量上。中药质量不好,中医疗效必然难好。

    2、公立中医医院强,民营中医医院弱。党和政府扶持发展民营中医医院的好政策,好些未能得到落实。
3、中医医疗服务强、中医健康服务弱。中医养生保健康复治未病,由哪个部门管,准入标准,扶持政策等,不明确。
4、城市强,农村弱。在某些老少边穷地区和少数农村,已经找不到中医药了。
5、公立中医医院的中医特色堪忧。
6、民间中医药独特疗效的技术与方药的发掘整理开发提高,还需要扶持政策和有力的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我坚信,在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发展起来的中医药学,一定会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在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中,古树新花,大有作为!
让我们都来为中医代言!振兴中华!振兴国医!


(协会秘书处,2019-05-08)

协会学习国医大师孙光荣论发展中医药事业三大攻坚战

编者按:万古基业之振兴,必出自雄才伟略之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做出的一系列指示批示,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怎么看中医药、怎么定位中医药、怎么发展中医药、如何保障中医药发展”这一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党中央关于中医药工作的思想宝库,引领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奋起前进。
国医大师孙光荣坚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中医药的重要论述,提出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三大攻坚战——传承、融合、创新,并深入阐述其旨、其理、其法。这是近年来难得的一篇雄文大作,原载于中国中医药报,我们将此文转载如下,供各位医药同仁们学习和参考。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
2019年5月28日


一、传承——中华文明保卫战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关于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一系列的重要指示,通过认真学习领会,发现其关键是明确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时代的五个总概念,这就是现在和未来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定海神针:
一是对中医药学的地位与作用给予了总界定——“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二是对当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形势做出了总评估——“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
三是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指明了总方向——“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
四是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出了总任务——“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五是对发展中医药事业提示了总思路——“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把发展中医药事业纳入了国家战略,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统筹推进,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全国人大通过、习近平主席签署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建立了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向世界发布了《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2019年国务院组织有关部委开展了中医药工作实地调研并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了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具体意见。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医药的认识高度、关注深度、推进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引领着、标志着、督导着中医药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走上新征程,迈开新步伐。
中华兴,中医兴;中医兴,中华兴!新时代的中医人、中国人,必须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学懂、弄通、做实”,为振兴中医药、为建设“健康中国”、为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勇于新担当,敢于新作为,作出新贡献,创造新辉煌。我们必须乘势而上,是因为“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体现了大卫生、大健康的理念,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中大有可为。要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康复保健中的重要作用。”这就必须“大学习、深调研、细落实”。看过去、看现在、看未来,当前及今后一个很长时期,传承、融合、创新必然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三大攻坚战,一定要同心协力打好这三大攻坚战!关键点在这里,难点在这里,发力点在这里,着力点也是在这里,落脚点还是在这里。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中医药学之所以具有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丰厚精纯的诊疗技术,具有“个性化的辨证论治、调治求衡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法、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的五大特色和“临床疗效确切、用药相对安全、服务方式灵活、费用相对低廉、创新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的六大优势,是因为中医药学具有壮实的、深厚的、牢固的“根”——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的维护和保障人类身心健康的理念与方法,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药文献和历代中医药学家临床实践经验之中,这就是发展中医药事业取之不竭、推陈出新之源头活水。
传承,是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所依存的核心。中医药学相较于其他学科更强调传承,其根本原因有三:
一是文化底蕴深厚稳固。中华文明开启于上古炎黄,世世代代继承发扬,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阴阳平衡的整体观、统一变易的世界观、义利相济的人生观、仁者爱人的处世观、贵中尚和的价值观之中华文明六大核心理念,深深渗透在中医药学之中,一以贯之地、相对稳定地延续,经世累积,形成了博古通今的中华民族独有的医药学智慧,跌宕起伏传承至今,独具特色,生生不息,惠泽世界,伟大恢弘。所以,中医药学既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唯有传承,才能培元固本,牢牢地保有这条“根”。
二是学科形成千锤百炼。历代中医药先贤很早便意识到医药学的复杂,其内涵包括人与自然的相通相融关系、心理与生理的统一协调关系、疾病与健康的博弈辩证关系等等。因而,面对高深莫测的医药学问题,中医药学讲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追求尽可能还原医药学的本真,在不断防治疾病、维护健康的进程中,汇聚儒家、道家、佛家的养生理念和方法,累积历代中医药学家经过千锤百炼的实践经验。因此,传承就成为面对、破解医药学难题的汇智聚力的最好方式。唯有传承,才能使中医药学闳中肆外、源远流长。
三是继承方式保真务实。中医不仅在临证时坚持以人为本实施辨证论治,在学术继承上更选择依靠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著书立说,将源自临床实践的真悟、真验、真知以人为载体代代相传,形成了独具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学术经验传承方式,使之保真务实、代代相传、源清流畅。唯有传承,才能延续中医药独特的诊疗技术、提高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能力。
如果没有传承,就不能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如果没有传承,就不能叫做中医,也就没有中医。故曰:传承,是中医药事业图生存、谋发展之根本。
我们还必须从“文化自信”的角度进一步认知:中医药学以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为基础,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发展成为独具特色优势的医药学,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精髓,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燮理调平的“中和观”、养生防病的“未病观”、因时因人因地制定治疗方案的“制宜观”等中医理念,既可用于临床,以“中国式办法”利于救死扶伤,亦可用于治国理政,以“中国式办法”利于民富国强。所以,中医药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应用于实践的最好范例,是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历经千百年传承能在医学临床中经反复实践而效验非凡的最佳证明,是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古代科学而又反哺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也由此使得中医药学立足于医学实践而又能启发施政、启迪文化、激发智慧、开拓思维、修养德行。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文明之代表性硕果,作为中华文明宝库之钥匙,唯有坚持传承、大力传承才能最大限度地继承与发掘中医智慧,也才能尽可能深入、彻底地继承中华文明、保护中华文明、弘扬中华文明。所以,传承中医药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传承中华文明。
传承,是创造的基础,是创新的本源,是发展的根基,是事业的命脉。主要可在以下六个方面加强中医药学的传承:
一是加强中医医德的传承。医学发乎仁心,“仁德”是中医药学的核心价值,更是每一位中医人的立足之本,是我们传承中医所不容缺失的初心,是中医践行不能丢失的魂灵。因此,可以探讨、制定、宣传、试行、考核《中医医师规》,将“大医精诚”的中医医德传承到全国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生产机构和全体中医人,防范、杜绝假中医、假中药,防范、杜绝借治病救人之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天怒人怨的行径,进一步改进、改善中医药行业的生态环境。使之立新规、树新风、展新貌。
二是加强中医医道的传承。形而上者谓之道。道,是学问至高的智慧与规律所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藏经》开篇就指出:“人之动止,本乎天地。知人者有验于天,知天者必有验于人。天合于人,人法于天。见天地逆从,则知人衰盛。人有百病,病有百候,候有百变,皆天地阴阳逆从而生。苟能穷究乎此,如其神耳!”在传承中,只有追求道之所在,才能大启哲思、洞开智慧。因此,可以试行进一步发掘、整理、提炼中医医道的实质内容,加强集中轮训、跟师学习,强化文化修养和医道修为,使中医人将中医传统的“燮理阴阳、调平致中”冶炼成为全体中医人的思维模式,不断强化中医思维的传承。使之启医智、铸精神、显灵光。
三是加强中医医学的传承。在知识与技术的传承中窥测古人的学习智慧、感知智慧、研究智慧,由此来传承治学方法,体悟医学思想,这是中医人提升学识、钻研学问的重要法门。“我国的医药典籍博大精深,要做好系统挖掘、整理和利用,对散存在国医大师、老中医、老药工手里的中医药精髓进行抢救式保护”。因此,可以进一步加强中医古籍整理、文献研究,在高等教育中提高中医药经典理论研读、经方应用传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的比重,使全体中医人真正掌握“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中医药学思想的精髓,真正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善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真正能够善于“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辨证论治,真正能够做到“心中有大法,笔下无死方”。而不是挂着中医的牌子、不走中医的路子。使之求本质、循规矩、彰特色。
四是加强中医医法的传承。“无规矩不成方圆”,但中医有中医自己的“规矩”、成的是中医自己的“方圆”,中医通识通用的药从方用、方随法出、法因证立、方证对应等,就是中医的立法组方的规矩。因此,可以进一步通过发掘、整理、传承、科研、验证,建立中医本身的规范、标准、治法、治则,使中医的辨证论治真正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可以试行分科、分批重新审视、修订、重建各种中医的规范、标准、路径,探寻契合中医本质、符合中医学学科规律、彰显中医学特色优势的真正范式,而不是模仿、套用、攀比西医诊疗、科研、评价模式。比如,仅仅是提取药物成分并不能全面代表中药的性味功能;任何一个经方、时方、经验方也不是仅仅适用于某一种病证的治疗路径;任何一种疾病在各个病程阶段中也不仅仅是同一个“证”。所以,中医必须有中医的“规矩”,这如同绝不可用酿造威士忌的标准酿造茅台酒,也绝不能用研制巧克力的规范研制茯苓饼的道理一样。我们必须明确:创建中医药临床、科研的范式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中医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便于形式主义的管理;创建中医药临床、科研的范式目的之二,在中医药领域是为了国际向我接轨,而不仅仅是为了我向国际接轨。使之守独立、探新路、求良法。
五是加强中医医术的传承。提高临床疗效是硬道理!但提高临床疗效的根本是遵循指导诊疗的学术思想,因为学术思想是医学实践的精髓,是中医在不同时代、不同气候、不同地理、不同环境面对不同人群、针对不同病种进行诊治的指导性纲领,是中医人医学实践过程中必然遵循之圭臬。因此,可以在现代中医学教育基础上进一步融入师承教育、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使古代名医和近现代老一辈中医药学家的诊断、治疗的方法、技术、方药以及传统的、优秀的中医医德、医风、医术、医文能够真正做到后继有人;同时,大力、深入普查各级医院的中医优势病种以及各企业的优势中药品种,利用大数据分析、综合、归纳,遴选出国家级、省市级的名医、名科、名院、名药、名店、名厂,与“岐黄工程”等专项对接。使之承血脉、树典范、明优势。
六是加强中医医器的传承。形而下者谓之器。器,是实践应用之工具。中医药之器即是中医学医疗实践的方药技术与器械,是每一个中医人临床所必须掌握和运用的利器,是践行中医药学的行为体现。因此,可以通过科研,在发掘、整理、验证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对中医诊断、治疗(特别是中医外治的器具)、中药各种剂型、少数民族医药的特殊诊疗器具的制造方法精研、传承。使之续古器、创新器、利医术。
中医药学的生命力,就是要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而要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只有继承好,才能发展好;只有发展好,才能利用好。
毋庸置疑,当前及今后一个很长时期,传承是中医药学术进步的前提,传承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源泉。因此,中医药学传承,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核心工程。说到底,中医药学的传承,实质上就是中华文明保卫战,也就必然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第一大攻坚战。
二、融合——健康服务阵地战
中医药学的特点之一,是自古以来能够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就是主动地、广泛地吸纳、消化、融合当时先进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谋求自身发展。中医药历代典籍和先贤经验表明,中医执业者历来需有较高的知识素养。《黄帝内经·气交变大论》曰:“《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指明研习中医药学需要认知、了解、掌握天文地理、人事物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例上·十剂》中也同样强调:“欲为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三者俱明,然后可以语人之疾病;不然,则如无目夜游,无足登涉,动致颠殒,而欲愈疾者,未之有也。”这正是因为中医人看到了医药学的复杂性,才在中医药学体系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主动地、自觉地围绕心和身、未病和已病、医和药而思考宇宙、自然、社会、精神、意识、思维等与生理、病理的关系,故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是我们参悟中医药学的必备条件。中医药学在千百年传承的历程中结合了当时的儒释道各家先进学说,融汇了天文、地理、物候、人文等多学科知识,博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智慧,采纳中外天然药物,共铸一炉而成为治未病、治已病的百科全书。在当代,更应该与现代医药学、信息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相关学科融合,这是中医药学发展壮大的必然模式。由此,才能进一步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即“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
有目共睹,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物质条件的丰足,中医药学科发展取得了不少突破与进步。但在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中,由于种种原因,一方面受到过度故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到模式西化、学科分化的阻碍,产生诸多不是“融合”、反而是“拼凑”“割裂”“对抗”“排斥”等的不利于中医药学术进步和事业发展的现象:
一是中医药从业人员知识碎片化。这一现象源于中医学科的过度分化。本来,学科分化是源自学科发展需求和社会实践需求而必然产生的、无可厚非的现象。然而,中医学科的分化既有实际需求的正面,同时也有刻意模仿西医模式而人为划分学科的负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同时也为其传承埋下了隐患。直接导致部分中医药从业人员不再系统地掌握中医药理论知识、思维方法,转而针对不同分科构建局部知识体系,于是有不少中医药从业人员对于中医学的掌握呈现知识碎片化、零散化现象,不能系统、全面地把握中医药学科体系,致使中医药学传承出现坐井观天、一叶障目的弊端。
二是过度的专业化。中医药从业人员知识碎片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中医药学在不同领域的过度专业化。专业,原本是应当具备的学科素养,但如若“过度专业化”则必使中医药学在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过程中有失偏颇而违背学科特质地各自走向极端。中西医学是在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背景下产生的。从哲学和科学理论基础到临床诊疗思维模式,中西医学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风格,也各具特色和优势。由于中医药学是基于中华文化萌生和发展的,是在“天人合一”“形神合一”的理论指导下经过数千年、亿万人次临床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观察和辨识的维度主要是功能的、动态的、宏观的、整体的,而不是结构的、静止的、微观的、局部的;不是“病”这一生命现象,而是“人”这一生命主体。所以,中医药学是立足“整体观念”为特质而构建的独特医学学科体系。无论学科如何分化,以整体视角考量生命、健康及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内核应当是中医药学应用及研究的宗旨及主要方向。但过度的专业化使中医药在不同领域的运用及研究过程中日益丢失了特色而逐步趋同于西医学,违背了学科自身发展规律而丧失了自身的特色优势,这显然导致了中医药学应用与研究的管中窥豹、舍本逐末的弊端。
三是过分的西化思维。在研究领域,适当引进近现代自然科学的科研方法、思维模式,对中医药经典理论、思维模式、方剂药物展开研究是现代中医药重要研究方式之一,也是必要的方式。但显然,基于西医学的强势影响,目前中医药科学研究已经呈现了过分的西化思维及极端的自然科学主张倾向,西医学所依托的自然科学研究手段几乎全部成为了中医药主流科研方式,因而忽视了中医药学科发展过程中人文、社会、哲学等重要学科成分。没有穿上合脚的鞋就迈不开理想的步,最终导致中医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进展缓慢且硕果难显。无疑,过分的西化思维造成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削足适履、邯郸学步的弊端。
四是不合时宜的排外思想。虽然一方面诸多过度、过分的西化在不断蚕食、弱化中医思维,但另一方面在各个学科现代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反观、反省中医自身,亦有不少同道对其他医学或技术存在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的态度和主张,对现代医学和现代科技抱着“道不同不相为谋”的陋见而不认同、不学习、不融合,这就更使得中医药学科深受其害而举步维艰。须知中医药学的继承创新必定是唯物辩证的,当学就要学、当改就要改,“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究其实,不是穿上汉服就是张仲景、不是穿上唐装就是孙思邈,如若张仲景、孙思邈生活在当代,也一定会珍视CT、B超、X光等这些各国大工匠发明的、通用的、实际上是望诊延伸的仪器的检验结果,区别在于“张仲景、孙思邈”们一定会运用中医思维来分析、应用这些检验结果。“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我们部分中医人的自我封闭,同样导致了学科的自我弱化。真正的强大与自信正是在于包容、学习,而虚怀若谷、有容乃大正是中医学古已有之的学科品格。医学的复杂要求我们不能各持执念、画地为牢,而要与时俱进、博采众长。否则,这种不合时宜的排外与“闭关自守”,势必造成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夜郎自大、夏虫语冰的弊端。
五是没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中医药的五种资源优势,完全适用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现在还有不少省市用于精准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有不少省市将中医药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之一。据悉,湖南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就提出了中医药千亿产业链的宏伟计划。但是,作为中医人,还有许多同道仅仅将中医药局限于诊疗应用,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医药跨界融合的潜在优势和巨大发展空间。我们应该看到,农业、林业、旅游、养老、信息、文化等+中医,即“N+中医”,就更能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就更能有利于发挥中医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就更能有利于拓展中医健康服务范围,有利于国计民生,有利于中华文明复兴。
由此观之,中医药学科发展之融合不仅是回归学科本质的必须,更是迫在眉睫的工作。如何融合?首先需要我们在三个方面思考与认知:
一是审时度势。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一直是中国哲人、医人重要的科研方式之一,只有审时度势地辨清当今时代之特色、社会之动向、世界之格局、人民之需求、健康之动向、疾病之倾向、自然之变化等,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实现融合。
二是博采众长。汲取一切为我所用、用之有效的手段、技术与方法。惟有诸多学科的交叉碰撞、汇集交融,才能尽可能的追寻医学本质、探求生命真谛、破解健康密码、突破疾病预防与治疗之桎梏。因此,凡是有助于解决医学难题的,我们要全面学习和吸收,凡是有助于学科发展的,我们更要大胆借鉴与融合。
三是大胆设想。21世纪,借由现代科技的发展而成为一个更需要、更易实现想象力的时代。对于生命健康的探索不亚于对于宇宙的探索,古代中医先哲的智慧及其对于人体生命的想象、推断与验证为当代中医人树立了榜样,我们也要在学科传承的基础上大胆设想、努力求证,才能从思想上促进中医学不断地融合新知而获得新时代的进步特征。
当前,应如何融合发展?可以从四个方面探讨:
一是医学融合。在未来医学领域,中医学与西医学乃至其他医学必然不再是、也本就不应该是针锋相对的医学阵营,而应该在不同医学领域、疾病方向以及健康行业中逐步摒弃成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携手并进,才能够不断攻克健康难题,共同为全人类健康服务。“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且“同则不继、和实生物”,因此,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才是未来人类医学的发展方向。按照行业现状,可以在真实、有效案例的基础上甄选一批难治疾病,设立联合攻关的专项,研制中西医协同、多医学(包括少族民族医药)协同的融合治疗方案,定点试行,取得成效,再逐步推广应用。
二是技术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浪潮显然已经渗透进各行各业,中医药学在强化自身独特技术的同时,至少应积极追求和实现七个方面的融合,即融合现代医学诊疗手段、融合现代科研技术手段、融合当代教学多样手段、融合通信传播新兴手段、融合产业拓展精准手段、融合市场推广实用手段、融合文化传扬创意手段等,用现代科学技术驱动学科的繁荣发展。按照行业现状,可以进一步发掘、整理、提炼中医传统诊疗技术(比如扁鹊的“写影”的诊断技术就已经失传),融合现代科技、包括西医现代诊疗技术,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立项、逐步开展中医四诊、中医外治等诊疗技术的研究,成功一项、试行一项、逐步推广一项。
三是跨界融合。医学的目的在于为人类健康服务,与人民大众的健康需求相比,任何门户之见最终都是“自戕”而没有学术价值的。而医学作为人民生存、生活的刚需,更要广泛参与到社会服务中,这就是所谓的“计利当计天下利”。中医药服务可以参与民生所需的供给侧改革,与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农村扶贫、创新创业等各种工作相融合,这样才能真正促使中医药学下沉基层,才能真正接地气、惠民生。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畅通途径。目前,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同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签署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支持建立了数十个海外中医药中心。这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中医药的产业链长、融合度高、新业态多、拉动作用强,可以满足社会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按照行业现状,可以立项选点,吸纳多学科和社会力量,开展“N+中医”的跨界融合研发,以中医药科技主力军链接养生治未病、青年保健、妇女保健、儿童保健、智力保健、视力保健、生育力保健、健康养老、美容健身、健康旅游、中药种植、中药研发、健康食品、医器产品开发等诸多领域。
四是文化融合。中医药学作为兼具科学性、社会学、哲学性的学科,文化始终是其亮点。可以说,中医药学既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学科,也是融入了各种中华文化元素的学科,可以多层次、宽领域、广覆盖地加以利用,形成中医药包容开放的发展新格局。在世界多元文化研究发展盛行的今天,我们更要善于汲取不同文化的滋养来充实中医药学,才能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按照行业现状,可以继续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中医中药环球行;加强中医药文化基地建设;立项选点建立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展览馆;巩固、发展“岐黄论坛”“岐黄新声论坛”;建立传承、传授、传播的中医药文化国际轻骑队,沿着“一带一路”不断前行。
在中医药学发展过程中,中医人应主动积极地在文化、医学、技术、产业等诸多领域寻求多方融合,这就是中医药健康服务的阵地战,也就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第二大攻坚战。
三、创新——知行合一持久战
    纵观历史,中医药学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从未停止过创新的步伐,在世界创新的舞台上中医药学也从未缺席。所以中医药学能够历久弥新、与时俱进,从而生机无限、大有可为。
历代典籍及先贤在中医药学发展进程中均重视宏观体察、整体思维,将人类健康与自然环境、社会境况、精神意志等进行关联探究,从而促使该学科在发展中能够屡屡契合时代社会的实际需求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突破,如仲景先师立足临床而大展六经辨证之精妙;宋金之际为消除《局方》温燥之弊而产生了河间丹溪的寒凉育阴诸法;金元之交历经战乱饥困而出现了易水东垣甘温补虚诸方;明代薛己景岳诸家立足脾肾而善扶正气;清代叶桂吴塘诸贤突破伤寒而专擅温病等等,包括古今各中医药学术流派也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无数事实证明,中医药学一直在继承中不断扬长弃短、不断拾遗补缺、不断创新前行。
习近平总书记已经给我们提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总思路:“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是在原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概念或事物的基础上主观能动地转化成为前所未有的、客观能够认可的概念或事物;“创新”,是在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地发展成为超出原有思维模式或行为范式的新思维、新理论、新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因此,中医药创新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固本”原则。创新以传承为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中医药学的创新不是毁古弃旧、标新立异,更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的必然产物。中医药学的创新绝不能做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真正体现中医特色、遵循中医学科本质与规律及有益于发挥学科优势的创新,才是有意义、有价值、有前景的创新。
二是“强基”原则。创新以需求为基,“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任何脑洞大开、天马行空的发明与创造并不能脱离实际需求,任何科研、医疗、文化、学术的成果、产品及技术创新必然是要满足学术进步和临床实践的真实需求,创新要做真正有益于学科发展、人民需求的创造与发明,脱离了实际需求的创新就是毫无应用价值的“屠龙术”。
三是“守恒”原则。创新,是“知行合一”的持久战。“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科学研究、继承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些重大项目需要几代人的接力才能完成心愿、创出成果,甚至个别项目最终收获的不是胜利果实,而是留给后人的教训。所以要创新就必须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经得住挫折。创新最忌出现“潮汐现象”,以往中医药古籍整理、药食同源的养生保健食品研发等,都出现过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情况,带来的是学术发展的停滞和宝贵资源的耗损。创新最需要的是“恒心”,要像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那样抓住研习中医药典籍获得的灵感,不管风吹浪打地沉下去,坚持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的研究工作,有着百折不挠、深掘精研、不断创造、创新、提升的意志与精神。
四是“出新”原则。创新以创举为功,“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创新的目的就是谋求学科的大进步、大发展,就是追求思想的升华、理论的突破、技术的变革,不是简单的复制、模仿或翻译。因此,要特别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严要求、细落实,才能真正实现创新。虽然创新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功,但每一个致力创新的中医人都应明志笃行,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和抱负实现创举,以创新高度为追求,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填补空白,才能够实现有品质、有价值、有成就的成功创新。
对于中医药学这样一个传承千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不断探索前行的学科,依然有诸多领域值得我们努力发掘、不断创新:
一是创新管理体系。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医药纳入了政府管理体系,扶持、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在全世界树立了保护传统医药的典范,其功德必能彪炳千秋。但70年来,一直在不断探索符合中医药传承发展规律的管理模式,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始终难以解决两大管理难题:一是长期“多龙治水”,中医、中药本是一体两面,实际却分开管理;中药的种植、研发、生产、销售又分为多头管理;中医文化、中医教育、中医科技、中医临床等等又各有所隶属。
近年来建立了部际协调会议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协调各方、统一部署的成效,但政出多门的现象仍然此起彼伏,“一个拳头始终难以握紧”;二是长期“上盛下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但中医药事业管理却始终难以自成体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省市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包括省市管理局、管理处、办公室等等,连名称都未能统一)只是业务指导关系,而非直接领导关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省、市、县的中医药工作不可能做到如臂使指、令出必行。要集中力量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持续打好传承、融合、创新三大攻坚战,就必须统一指挥,令行禁止。寄望在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尽快创新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中医药管理体系。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优秀人才,是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中医药传承发展工作中,培养出一批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良好实践技能的中医药人才至关重要。
要加大完善和改进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推进各层次、各类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各级各类中医药名医名师评选表彰制度,完善中医药人才评价体系;建立以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为主体,结合毕业后教育、全国优秀中医(临床、基础)人才研修等继续教育,形成终身教育模式,并进一步把中医药学独特的师承教育融入、贯穿到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坚决、合理、充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这是实施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任务,要让“一考核、两备案”(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中医诊所备案管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备案管理)的该法三大亮点闪现出新时代的光彩,壮大基层中医队伍,并建立层次清楚、类别多元、多方参与的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机制,首先要在人才建设上真正做到“坚持中西医并重”。
三是创新中医药临床实践体制。立足实践、依法临床是中医学赖以生存、传承和发展的基础。学习中医、传承经典、师徒授受最终都要回归临床,服务临床。为此,国家多次颁发文件要求提升医院和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当前,已经具备条件创新构建中医药服务体系,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和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培养与提高中医药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面对未来,我们还要充分预见到“分证执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即具有中医执业医师证者,只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具有西医执业医师证者,只能提供西医药服务;具有中医、西医两种执业医师证和具有中西结合医执业医师证者,才能同时提供中西医药服务。这是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国际医药卫生管理惯例,有必要从现在起用十年至二十年的时间试点施行,让所有医疗机构的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做好四个方面的准备:专业知识技能的贮备、医学行为的准备、“分证执业”试行期财政补助、医院诊疗业务管理调试。
四是创新中医药科学研究。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创新中医药科学研究,勇攀医学高峰,努力攻克人类医学重大问题和疑难问题,这既是新时代中医药事业现代化的主要目标,也是提高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首先必须通过深调研和大数据分析,在确定优势病种的基础上,遴选一批重大攻关项目,制定中医药自身的准入、验收、评价标准,采用竞标、委托、跨界联合等多种方式,通过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新研究方法,攻克高精尖难题。
当然,创新必须取精用弘。在守本固基的前提下,对于历代中医药学术经验也要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有所更新,但不能全面作战、遍地开花。创新中医药科学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理法方药”四个基点上,即中医理论学说创新、中医诊疗方法创新、中医组方模式创新、中药剂型与给药途径创新。一方面将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理论、技术方法相结合,探寻契合学科本质、遵循学科规律的中医原创科研方法,促进中医药创新科学研究;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历代以及当代中医名家临床案例按照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立法组方、组方用药的辨治程式建立数据库,搭建临床、科研创新的共建、共享信息大平台。
五是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中医药健康管理项目目前是作为单独一类列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项目。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潜力和优势正在逐步释放,应努力推动我国卫生发展模式从过去的只重疾病治疗走向对于人的全面健康管理,创新并推广新的医学理念。我们要大力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实施其提出的主要任务,包括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服务,涉及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健康旅游等相关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创新性的构建起覆盖人们“生长壮老已”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将成为健康中国建设蓝图中的新篇章。
六是创新保护与开发中药资源的技术手段。中药产业已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基本建立了以药材生产为基础、工业为主体、商业为纽带的现代中药产业体系,中药工业龙头企业正向全产业链进行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建设生态文明部分,还特别提到要推进绿色发展,中药产业也必须、必然、必定走绿色发展之路。国家对保护开发利用好中药资源提出的主要任务包括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利用、促进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绿色发展、促进中药工业转型升级等。关键是要拥有高质量的原生药材,这就必须兴利除弊、顺势而为,重点必须放在土壤改良、种子保真、种植改进、采集依时、仓储保质五个方面,我们应该在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中创新技术手段,走出、走实、走好中药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
七是用创新驱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当代疾病谱由以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为主向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为主转变,医学模式也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革新,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已经走向追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四个方面健康完美的大健康概念,于是以整体观、系统论为核心的中医药学就越来越受到当代医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现代医学体系建设的重要探索方向。
《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要通过“政策沟通、资源互通、贸易畅通、科技联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这是中医药学走入国际舞台、与现代医学进行平等交流和对话的重要契机,可以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对准当前人类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重大瓶颈和挑战,把握国内国际发展机遇和现实需求,通过创新的政策实施、资源分配、惠民工程、科技手段及贸易方式,驱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全球现代医学体系建设提供新模式和新方案。
我们应该认识到:“医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关键技术装备和药物研发,中西医协同实施重大疾病科研攻关,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同时,还要认识到,对于中医学这样一门首重传承的学科而言,创新也需要规矩,要“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而不能假“创新”之名而行“异化”之实,以致买椟还珠地丢失了“瑰宝”、丢失了“钥匙”。如果说传承是维护根本,融合是开拓阵地,创新则是增强生命力。中医药创新,实际上是中医人知行合一的持久战,也是发展中医药事业的第三大攻坚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积极扶持、大力促进发展中医药事业,当代中医人生逢盛世而任重道远。在这新时代,走上了新征程,就一定要走稳、走深、走实每一步!让我们同心同德,坚持打好传承、融合、创新的发展中医药事业的三大攻坚战,让中华原创的中医药学根深叶茂,让中医药事业发展惠泽万邦。

 

 

分会要闻

 

 

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走进雄安新区

2019年4月26日,国家卫健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与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联合举办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与应用项目培训班在雄安新区安新县开班。
本次培训由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委员会派专家团队赴雄安新区与安新县就业服务局共同组织开展,旨在面向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岗服务人员、贫困待业人员提供专业化、标准化、统一化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服务,在当地基层卫生健康服务领域内传播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提升基层健康服务人员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使具有“简便效廉”技术特点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能够惠及更多群众,解决当地“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同时,通过培训,使参训人员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参训人员就业创业转业能力,助力“精准扶贫”。
项目在雄安获得了当地领导及总会领导的大力支持,领导们表示要大力支持项目在雄安新区贯彻落实,切实做好项目组织及推广工作,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同助力雄安建设与发展。
河北卫视和雄安官网等媒体对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与应用培训项目进行了特别报道。


(医药专业人才网,2019-04-26)

喻嘉言学术研究分会成员前往河南参观考察

为借鉴兄弟省、市发展中医药事业及产业的宝贵经验,3月28日至29日,南昌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熊建华率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喻嘉言学术研究分会成员一行6人,先后前往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禹州市孙思邈医药研究院参观考察。
熊建华一行先后走访了南阳市张仲景健康文化园、医圣祠艾草一条街、仲泰医圣堂、宛城区红泥镇卫生院中医堂和社旗国医仲景艾草产业园;考察了禹州市孙思邈医药研究院、怀邦会馆、禹州市中药材市场等地,并先后座谈。
沿途参观时,考察组一行详询了南阳市和禹州市对中医药事业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先进做法和经验,张仲景健康文化园及孙思邈医药研究院的发展现状、发展理念及发展规划。在南阳市艾草文化展览馆和艾制品展示中心,考察组一行了解了艾草种植、艾草产量、产品研发及销售情况等。
座谈时,熊建华一行首先观看了宣传片,并认真听取了南阳市和禹州市对本市市情、中医药基本情况和优势、中医药工作亮点及本市健康产业发展畅想的详细介绍等。随后,喻嘉言学术研究分会常务副会长胡贵荣介绍了分会的发展情况。为深化交流,喻嘉言学术研究分会成员纷纷将各自在分会开展工作时的常见问题进行提问请教,并将对方作答内容一一记录。
座谈最后,熊建华表示此行获益匪浅,为喻嘉言学术研究分会的日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如何进一步挖掘好、传承好、发扬好喻嘉言学术思想注入了新知。今后,希望双方能加强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人才的交流,同绘健康发展蓝图,共谋百姓健康福祉。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喻嘉言学术研究分会落户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其具有民间、公益和非盈利性质。今后,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将充分发挥、利用好这一学术交流平台,团结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促进民间医药界学术交流,为人民健康事业努力奋斗。


(协会秘书处,2019-03-29)

海派儿科推拿分会在上海成立

中医儿科推拿是无创伤无痛苦而且简便验廉的独特疗法,在中医医疗机构与中医保健机构普遍开展,深受儿童和家长们的欢迎,近年来发展迅速。2019年5月17日,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海派儿科推拿分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海派儿科推拿论坛在上海召开。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副会长吴彦主持了成立分会的选举会议。海派儿科推拿分会经过选举,共产生了216位理事,65位常务理事,若干位副会长,金义成教授全票当选为第一届海派儿科推拿分会会长,蒋诗超博士当选为秘书长。
国医大师李业甫、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施杞、上海市科委朱启高副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周嘉与党委书记郑莉等到会致辞,对海派儿科推拿分会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希望与建议。开幕式结束后,海派儿科推拿分会举行了第三届海派儿科推拿论坛,多名专家在论坛上做了精彩的学术演讲。500余人参加了大会并分享了海派儿科推拿的学术理论、临床心得与科研思路。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教授致辞,并向全体会议代表介绍了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三十多年的成长历程以及中医小儿推拿流派在解放前后的发展经历,希望该分会能在中医复兴和“健康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


(东方新闻,2019-05-21)

医疗美容分会成立暨第一届理事大会在京举行

2019年5月9日,“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医疗美容分会成立暨第一届理事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副会长吴彦,国内著名整形美容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博士生导师周刚教授,以及副会长、常务理事候选人共32人出席本次会议。本次会议主要内容为:民主选举产生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医疗美容分会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和会长。
医疗美容分会成立大会由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副会长吴彦主持,医疗美容分会会长、副会长和常务理事由会议代表选举产生。经民主选举,国内著名整形美容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周刚教授当选为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医疗美容分会会长,于凯、安波、陈科、杜文艳、张洪亮、蒙国干、李泽东任分会副会长,任世杰、刘欣依、韩颖等十人任常务理事。
会议上,副会长吴彦宣读了关于医疗美容分会成立的批文,并介绍了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的成立历程和发展历史。新当选的医疗美容分会会长周刚教授表示,该分会旨发挥行业服务、自律、维权、协调的作用,团结和组织中医药工作者,医疗美容专业工作者,特别是民间、民营中医药人员和医疗美容民营机构,保持与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发掘、整理、验证、创新、推广民间中医药,丰富与发展中医药学,促进中国和世界医药界的学术交流,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和建设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作出贡献。
本次会议严格按照协会章程流程执行,会议议程紧凑、高效。分会的成立将会为中国中医药美容和医疗美容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努力将该事业做大做强。


(医疗美容分会,2019-05-09)

社区药品合理使用分会在广州成立

“是药三分毒”,任何药品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近年来,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和药物品种的迅猛增加,滥用药乱吃药造成的严重后果屡见报道。
为了普及药品安全知识,推动社区药品合理使用,建设健康中国,发展我国的社区药品事业,加强药品合理使用学术研究,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社区药品合理使用分会于4月27日正式挂牌成立。
广东力恩普医疗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姚明当选为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社区药品合理使用分会首届会长,并接受授牌和证书。与此同时,现场通过表决也产生了第一届副会长、秘书长及理事会理事。
此次社区药品合理使用分会成立大会,由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主办,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社区药品合理使用分会筹委会、广东力恩普医疗服务有限公司承办。
会上,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宣读了社区药品合理使用分会成立批复文件,并正式为社区药品合理使用分会授牌。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是经国家体制改革委员会批准,民政部核准的国家行业性一级协会。协会成立34年来,紧密团结民间、民营中医药工作者和民营中医药机构,在机构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技术服务、医疗保健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陈珞珈表示,社区药品合理使用分会的成立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分会成立能够“学术立会,科学强会,服务兴会,规范办会”,为推动健康中国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目前,我国社区药品使用存在不规范不合理的问题,亟需解决。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社区药品合理使用分会会长姚明表示,社区药品合理使用分会的成立,有利于提升社区药品合理使用规范水平,加强社区一线医疗机构对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控制,推动中国药品使用安全事业的健康发展。
分会成立后,将建立健全服务网与社区医疗示范站,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核心,以医药工业协作为依托,以社区医疗应用为基础,以分会服务协调为纽带,以用药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有序推进社区医疗机构药品合理使用工作开展。
据介绍,社区药品合理使用分会的主要服务对象为非公立医疗机构,把合理用药知识送进社区、送到农村,提高居民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的意识,为居民健康安全创造更好的环境。
姚明表示,该分会将重点针对社区中心、社区药店、乡村诊所等基层医疗从业者,进行合理用药培训、疾病诊治培训,以及为来自社区、农村的居民及患者,进行合理用药的知识健康宣教,改变滥用药乱用药的陋习。未来,希望能为乡村诊所从业者,从诊所的规范经营到合理用药、疾病诊断进行全方位的服务和指导。
社区药品合理使用分会是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为推动社区药品合理使用,建设健康中国而设立的二级分会。
分会秉承总会宗旨,致力于通过社区药品合理使用分会的发展和服务,建立统一的社区药品合理使用标准规范,推动全国药品合理使用社区医疗示范站的建立,建设社区药品合理使用信息管理平台,打通医药工业、社区医疗机构、社区居民三方信息交流路径,为健康中国事业做出贡献。


(社区药品合理使用分会,2019-04-28)

针灸教育分会在京成立

2019年4月9日至10日,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针灸教育分会成立大会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举行。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副会长吴彦、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所长景向红、比利时OTCG中医学校董事AertsSylke等到会致辞并祝贺。著名中医专家李定忠、乔正中、李振全、于全义等中外嘉宾出席了成立大会。
针灸教育分会系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下属二级分会。分会注重团结组织中医针灸工作者,特别是基层、民营医疗机构的中医针灸人员和民营中医针灸机构,保持和发扬中医针灸特色与优势,发掘、整理、验证、创新、推广中医针灸技术,丰富与发展中医针灸学术与疗法,促进我国与国外针灸界的学术交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和健康中国事业做出贡献。中医针灸学源于民间,发展、创新、服务于民间,针灸教育分会是基层中医针灸工作者之“家”,是政府主管部门联系广大基层、民间、民营中医针灸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陈珞珈在致辞中对针灸教育分会寄予厚望,他说,针灸疗法简便验廉,是最好的医疗适宜技术,希望针灸教育分会能够在医改、服务健康中国方面有行动有作为有担当,成为发展我国针灸事业,向全球推广中医针灸疗法的一支重要力量。
针灸教育分会肖京会长在讲话中报告了我国针灸发展的大好形势,就分会如何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针灸在基层医疗和保健康复中的作用发表了意见。
针灸教育分会秘书长赵长龙表示,中医针灸传遍全球,基层和民间针灸工作者中藏龙卧虎,针灸教育分会立志于推动中医针灸事业的发展,为全人类的健康造福。
成立大会期间,应邀参会的著名针灸专家为中外会员代表带来了十几场专题学术报告,展示了中医针灸临床与科研的最新发展成果与走向。
40余位外国针灸医师和200位国内针灸工作者出席了成立大会。与会代表纷纷表示,针灸教育分会搭建了针灸医学交流的平台,是中医针灸事业的一支生力军和基层重要力量。


(协会秘书处,2019-04-10)

健康服务业动态

 

创新推动中医药发展 百年张恒春布局中医药养生

 5月28日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这被国内外诸多专家认为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里程碑”。随着中医药文化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张恒春药业董事长王伟杰表示,中医药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中医药养生保健在大健康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张恒春药业将在继续做大做强中药的同时,发展中医药养生板块。
百年老字号张恒春 匠心传承中医药文化
张恒春始创于嘉庆五年,距今已有219年历史,曾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武汉叶开泰并称国药三块半招牌之一,1991年被授牌“中华老字号”。在中国新闻网致敬国医药系列调查中,张恒春建立的中医药文化传承体系、名店名医名方名药传承体系、精品丸剂现代工匠传承体系、秘方传承体系、养生传承体系等中医药传承体系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传承是张恒春发展的根基,创新是张恒春发展的方向。”王伟杰表示,张恒春坚持做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领域。在传承中医药文化方面,近年来张恒春组织了中医药专家对档案室、文史馆的部分老处方、老医案、《医方集抄》进行整理,编辑出版了《张恒春老字号传承技艺与百年秘方》、《张恒春国药文史研究》、《嘉庆老字号百年张恒春》等多部书籍以及数十篇论文;并且成立了“张恒春传承店管理中心”、“张恒春慢病管理中心”,实施了“一中心研发中心一基地产学研基地一院张恒春中医药研究院一站院士工作站”规划。
在创新发展方面,王伟杰认为,传统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巨大财富,中医药养生保健在大健康领域具有明显优势。如今面对新的消费群体,张恒春积极通过“张恒春中医药文化体验馆”这个载体,借助于实物、展板、视频等直观地展示了张恒春中医药文化,通过体验互动环节,提高广大群众对中医药的认知,激发了他们的热情。“我们通过传承创新的健康产品,讲好张恒春厚重的历史,讲好产品背后的故事。”王伟杰表示。
据悉,目前张恒春已推出第一款文创产品——张恒春“百草森林”系列香囊。“百草森林”系列香囊,提取了张恒春的品牌历史故事,结合中华传统神话故事,设计出了以马、鹿、仙鹤、麒麟这四种中华祥瑞生物为主角的四款香囊的外表,利用张恒春药业强大的研发实力,运用张恒春传承古法技艺,赋予香囊预防失眠、预防感冒、提神醒脑等多种护理养生的功效。
积极筹备赴港上市 布局大健康产品领域
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武汉叶开泰品牌相比,王伟杰坦诚,“虽然公司近几年高速增长,复合增长率超过,但已经与国药三块半招牌的称号相距甚远。”
“振兴老字号是张恒春人奋斗的目标。”面对当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医药市场,张恒春正积极筹备赴港上市。王伟杰分析,“老”是张恒春最大的特色,是一种积淀。老字号的价值在于“老”,而出路却在于“新”。张恒春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创新,注重文化和技艺的传承发展,饱经沧桑的民族品牌才能历久弥新。
“资本的进入将会为我们在品牌影响力、渠道以及资金等多方面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为企业快速扩张提供资源保障。”王伟杰介绍,香港IPO具有市场的灵活性多个优势,因此最终选择在香港主板筹备上市。据悉,目前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正式进入专业审计期。王伟杰透露,张恒春上市后将重点在产品升级、品牌建设及大健康产品领域进行布局,同时将在全国推广中医药文化体验模式。
据业内人士分析,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的核心,“不治已病,治未病”认知的优势和特色日益凸显。在中国,中医药被认为在延年益寿、养生保健方面有明显优势,在大健康产业巨大的市场中,中医药可挖潜的方向众多。

(中国新闻网,2019-05-28)

广东省:鼓励中医治未病领域人力资源改革

 2月22日,广东省政府印发《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若干措施分工方案的通知》,提出鼓励在中医治未病服务领域实现人力资源改革先行试点。
《通知》在营造优良投资环境、提升便利化水平、推动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推进人力资源领域先行先试等方面部署了40项试点任务,推动有关深化改革创新措施在广东自贸试验区落地生效。
《通知》鼓励广东自贸试验区在人力资源领域先行先试,使广东自贸试验区更好地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鼓励在吸纳非卫生技术人员在医疗机构提供中医治未病服务、医疗机构中医治未病专职医师职称晋升、中医治未病服务项目收费等方面先行试点。
《通知》赋予广东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广东自贸试验区将享有更多的省级乃至国家级权限,如明确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告知承诺制。
广东自贸试验区还将在专业服务领域探索与港澳管理规则相对接,为港澳专业人才量身定做在区内便利执业的相关办法。如授权广东自贸试验区制定相关港澳专业人才执业管理办法,允许具有港澳执业资格的专业人才,经相关部门或机构备案后,按规定范围提供专业服务。
此外,《通知》要求各项权限在2019年底下放到位,鼓励各部门将改革措施在广东自贸试验区率先实施,确保广东自贸试验区各项改革创新取得实质性成效。

(中国中医药报,2019-03-01)

教育部同意5所高校新增中医养生学专业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确定了同意设置的备案专业、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新增目录外专业点名单,其中,中医养生学、中医儿科学专业各有5所院校新增开设,属新增审批数量较多的本科专业。此外,河南中医药大学新开设中医骨伤科学专业。
新增中医养生学专业的有河北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新增中医儿科学专业的有河北中医学院、长春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贵州中医学院。而长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还新增中医康复学专业。此外,河南中医药大学新开设中医骨伤科学专业,该专业属新开设的专业。
本次调整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1831个)、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241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名单(40个)、撤销本科专业名单(416个)。《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合理控制招生规模,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不断提升专业内涵,突出专业特色,加强专业认证,切实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9-04-04)

“保健”市场乱象得到有效遏制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13部门共同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有关情况。在整治行动中,全国共立案21152件,结案9505件,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4.4万次,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3亿元。
据统计,1月8日至4月18日期间,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274.1万人次,对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商品进行监督检查,检查“保健”类店铺73.1万个,清理虚假信息9.7万条,关闭网站、APP、公众号3877个,撤销所涉直销产品备案49个。
百日行动对养老服务领域进行了排查整治,严禁借养老服务名义或利用养老服务场所进行“保健”产品虚假宣传、违规销售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进一步规范了养老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管理。深入组织开展了对直销行业清理整顿等相关工作,净化了行业市场环境。全力规范广告播出秩序,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联合工作组通报,经过100天的联合整治,“保健”市场乱象得到有效遏制,但引发乱象的隐患和一些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为有效进行源头治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从行动一开始就研究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下一步,相关部门将继续加强监管执法和案件查办,持续对重点区域和场所、重点行业和领域保持严密监控和监管执法。


(中国中医药报,2019-05-06)

专家建议尝试将医工技术应用于中医“未病”辨识

近日,香山科学会议第650次学术讨论会在深圳召开。此次会议主题聚焦未病状态测量与辨识的科学问题、前沿技术和核心设备。与会专家建议,当前,现代医学工程技术已获得长足发展,可尝试用于中医“未病”测量,通过中医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为缓解我国全民健康问题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解决方案。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张启明指出,现代生物医学关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但许多疾病发生后即使有明确诊断,也很难有效治疗措施,给健康管理带来挑战。“如果能在疾病发生之前的‘未病’状态进行诊断和干预,我们就有希望不得病、少得病。”他强调。
“未病”是一个源自中医的概念,指人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但其生活状态未受明显影响,即病已有而未成未发。张启明提出,“未病测评”是以健康为目标导向的人体调节能力测评。例如,从高血压的发生机理来看,对心血管中枢、内分泌系统中枢进行连续、实时监测,并从数据中获得血压调节能力的表征,有望实现对高血压的早期干预。
专家指出,基于柔性电子、可穿戴传感与计算、先进人机交互等前沿技术,研发人体干电极、随身自主神经功能调控、日常行为监测等适用于中医“望闻问切”、脑功能干预的中医装备,有望实现对“未病”的精准测评。
近年来,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在人体健康测评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尝试。例如,会议执行主席、该院研究员王磊带领身体传感器网络课题组,针对颈肩腰腿痛这一典型未病状态,研究疼痛传导通路和运动调节机制的科学问题,开发定量精准评估和随身连续干预技术,临床上取得较好效果。同时,最近,该院相关研究团队正以全身电阻抗为监测目标研发经络成像系统。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将现代医学工程技术用于“未病”状态监测不失为应对健康问题的一种新尝试。但当前,还需进一步完善对“未病”的检测对象、检测指标、特有的检测和数据分析方法等。
会议执行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指出,希望“未病”监测将中医药原创思维与现代科技结合产生原创性成果,引领生命科学发展。


(科学网,2019-05-06)

浙江启动“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巡讲

 5月30日,浙江启动“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百场巡讲活动。活动将持续至12月,以《中国公民中医养生保健素养》42条为培训内容,在浙江省各街道、乡镇、社区、农村做百场培训。
据介绍,本次百场巡讲活动将注重过程实效,前期统一培训各地科普讲师、考核发放讲师证,后期将由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对巡讲活动进行科学的效果评价。启动仪式上,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蔡利辉表示,弘扬中医药养生文化关键在于宣传,希望巡讲活动能够进一步推进中医药在百姓中的准确传播。
6月1日,首场巡讲在全国首个爱国卫生运动纪念馆落成地——杭州市小营街道举办,浙江省中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汤军为社区居民讲解养生保健知识。现场还发放了《中医养生保健素养轻松学》小册子等,活动深受群众欢迎。

(中国中医药报,2019-06-03)

民间中医动态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一技之长学术论坛在羊城举办

近日,由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主办的一技之长学术论坛暨分会成立在羊城举办,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书记、副会长高泉、常务副秘书长陈建强、广东省发展中医药事业基金会理事长贺振泉等出席。陈建强常务副秘书长当众宣读了总会关于成立一技之长分会的决定和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组织架构及人员名单。经理事会选举通过,高泉同志当选为一技之长分会会长,汤彩霞女士、王家龙同志当选为常务副会长,朱超平同志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刘耀文、闫福生、徐化明等16人当选为常务理事成员。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近300位中医届人士参加了本次会议。
开幕式上,高泉会长发言高度肯定了筹委会成员们在分会筹备过程中所做的努力和成绩,并对一技之长分会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尤其是民间中医规范化发展方面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做了深刻剖析。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推广基地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发展中医药事业基金会理事长贺振泉教授做了《中医大业》主题演讲。常务副会长,广东元一家宝科技股份公司汤彩霞女士在会上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港澳台的中医代表分享了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健康需求、并希望中医一技之长分会加强产业化国际交流、利用贯彻“一带一路”的相关政策合理布局国际市场、将中医一技之长技术和产品成功转化落地。
本次学术论坛活动暨分会成立大会既凸显了中医一技之长的活力和特点,也为今后的工作赢得了良好开局。分会将一如既往地响应国家关于“开展对中医药民间特色诊疗技术的调查、挖掘整理、研究评价及推广应用”的具体要求,做好中医一技之长的挖掘整理、研究论证、总结提高、成果展示、开发推广等工作,更好地发挥中医一技之长在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事业中的特色优势。

 

 

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考察团莅临南昌市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参观考察

5月15日,南阳市中医药发展局副局长张长河、卧龙区中医药发展局局长樊纪民、社旗县中医药发展局局长王书湘、南阳市中医药学会秘书长张胜忠等南阳市中医相关领导和专家一行17人,来昌参观考察南昌市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了解中医热敏灸传承创新发展情况,学习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协调思路做法,协会会长胡贵荣、常务副会长段莉菲、副会长邹成、刘杰陪同参观考察。
考察现场,会长胡贵荣对考察团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考察团一行详细介绍了协会近一年来的工作情况。常务副会长、信仁富基商管公司总经理段莉菲向考察团介绍了国信药谷项目基本情况。随后考察团一行考察参观了常务副会长单位江西国信医药谷、副会长单位古汉滋补品大卖场及五味堂中医门诊部、会员单位赣江堂中医门诊部以及神农百草园、李时珍蕲艾养生堂等。最后,走进协会办公处,被总部浓厚的中医文化底蕴深深吸引,驻足观看,并拿起手机连连拍照。考察团一行对协会一年来所开展的工作纷纷点赞,对协会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上勇闯新路和创新精神给予了高度赞赏。
此次考察,张副局长表示,通过交流和实地参观,强烈感受到南昌市民间中医中药的力量,协会将中医中药与大健康产业紧密融合于一体,重视中医人才培养、深入挖掘中医中药文化等建设方面,值得借鉴和学习,希望双方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与交流。
同时,胡会长表示,南阳市和南昌市仅差一字之别,南阳市和南昌市可谓一家亲,南阳就如兄长,南昌如胞弟,在中医医药事业上,应相互借鉴学习、互帮互助、深入交流,共同为健康中国添砖加瓦。
在张副局长和胡会长的支持下,南阳南昌微信交流群建立,方便今后加强联系和沟通,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南昌新闻网,2019-05-15)

55名“民间中医”通过考核

3月19日,从省中医药管理局获悉,我省首批共55人通过了我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我省也成为全国首批实施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制度的省份。
据悉,我省为解决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或者经多年实践的人员医师资格问题,2018年12月,根据《中医药法》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令第15号)规定,组织制定了《江西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实施细则》,并于2018年12月22日、23日在南昌市新建区和景德镇市先行组织开展了考核试点工作。这些通过考核人员经过相关法律法规、院感、技术操作规范等知识培训合格后,将按照相关规定发放中医(专长)医师资格证书。
此前,我省组织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的消息传出后,让“民间中医”人群颇为振奋。今年68岁的新建区石岗镇“民间中医”金海清说:“我10岁就跟祖父学医,成年之后在煤矿职工医院、石岗镇卫生院上过班,后来自己也开过诊所。自国家颁布医师法后,原来县卫生部门颁发的行医执照作废了,而按医师法的相关规定,像我这样的师传中医连报名考证的资格都没有。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病人找我看病,但这也只能是偷偷摸摸看病,这样的日子过得很委屈。现在好了,终于等到了国家的新政策,我们这些‘民间中医’可以名正言顺行医了。”
此外,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未授权委托任何社会机构、组织和个人在我省开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培训,未授权任何培训机构解释我省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政策和考务政策,也未核准任何和培训有关的收费标准。不要轻信此类虚假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江西日报,2019-03-20)

挖掘民间瑰宝 做中医人该做的事

初心的形成也许很简单,但她的完成却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广东省中医院为了坚持挖掘民间特色医疗技术的初心,已经走过了十年杏林寻宝征程。日前,“第十届杏林寻宝——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在羊城上演,总结回顾了十年寻宝路。
杏林寻宝十年坚持不易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会长、广东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吕玉波说:“作为中医人,我们一直有这样一个中医梦,就是要充分挖掘、整理、发展中医药宝库,淋漓尽致地发挥它们的作用,让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杏林寻宝活动就是本着这个宗旨,挖掘民间中医药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于文明在演示会上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事业非常关心,多次指示批示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广东省中医院在十年前就开始挖掘民间中医药宝库,并加以传承、应用、推广,让患者得到享用,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了贡献。
杏林寻宝活动始于2009年,广邀有一技之长、掌握特色疗法的名家能人到现场展示交流。十年来,广东省中医院累计梳理全国中医药特色技术327项,实地走访178项,共有103项上台展示,通过跟师、进修、办培训班等方式引入医院53项特色疗法,形成杏林寻宝相关专著62部,相关课题研究102项。杏林寻宝活动已成为全国挖掘中医药特色疗法的品牌,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持宝人前来主动献宝。于文明称赞杏林寻宝活动“十年坚持不易,广东省中医院把中医人该做的事情做得很好”。
特色疗法在粤落地生根
广东省中医院人走遍全国寻访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同时还请医务人员拜师学习献宝专家的绝活,成立传统疗法中心,承接寻回来的宝,使民间特色技术疗法得以传承,惠及百姓。
吕玉波说,医院各临床科室根据各自专科特长及诊治范围将特色疗法及单方验方全面推广。例如,传统疗法中心开展的“蜂针疗法”,每年治疗患者4000多例;针灸科开展的“飞针疗法”,每年达到1000多例;骨科开展的“悬吊正脊”“畅气通络法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特色手法,每年达800多例。
实践证明,传统疗法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青睐。以广东省非遗“天灸”为例,每年就吸引了逾30万群众到广东省中医院贴药,该院“膏方节”已开展9年,数万人次服用过该院的协定膏方。每年有超过30的患者获得了传统疗法的服务,中医特色疗法的繁荣正为中医院的发展与造福人民群众,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创新不泥古的神奇疗法
广东省中医院自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寻宝工作,到处寻找和挖掘安全有效的特色疗法。吕玉波说,如今我们已逐步将医院打造成为中医特色疗法“活的博物馆”、适宜技术的“集散地”。据了解,本届杏林寻宝挖掘特色疗法的范围甚至扩大到了海外,有针法、砭法、手法、诊法等7种中医特色绝技登台亮相。
切脉针灸是将经典中医理论中的遍体脉诊用于针刺,是经典中医诊断的活化石。献宝人俞云在遍体脉诊的基础上,对各经的阴阳逆顺、气血虚实状态进行补泻操作,发展了“金补银泻”的创新针法,完成了一套规范化针灸诊治流程。该疗法发煌古义,融汇新知,对其他多种针法体系也有兼容,是可以推广和复制的一种针灸临床适宜技术。
合群针术是献宝人刘合群以他名字命名的,通过全身触诊,探查整体应力结构失衡,然后通过针术的调整,恢复应力的平衡,并创立“力网理论”作为该诊疗技术的指导纲领。该疗法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创新,特别是以腑治脏的针刺思路,非常少见。
无极针法是献宝人李长俊将传统针灸学和导引学充分交融的技术,包括飞龙针法、五气朝元、继天立纪等系统针法方案。术者通过调息、凝神、守气对于患者的形、气、神进行综合调治,配合患者的意念导引,强调患者要有气感沿任督运行,同时术者通过针刺加强真气的运行,是针法与气功导引相结合的典范。
铜锤疗法是对古老砭术的传承与发扬。中医治疗方法除了针、灸、推拿以外,还有多种外治方法,砭法就是其中之一。杨氏家传的铜锤疗法起源于明末,当时医工运用药杵敲击之法,便可迅速解决军中将士感染风寒之症。杨森作为铜锤疗法的传人,他使用圆柱形的铜质工具,采用“点、按、刮、擦、打”等五种基本手法,外调筋骨皮,内调脏腑气,对于疼痛性疾病有一定的疗效。
独具一格的诊法阿是穴法是献宝人兰吉瑞在传统探查阿是穴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探查技术,通过推拿按摩的方法,对受术者阿是穴进行调整,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法的特别意义在于进一步细化了阿是穴的诊察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践。
医用指纹学是中医原创诊法的创新。献宝人吕士选通过对人体指纹信息进行采集、标记、分类和比对,获取指纹图形的统计学规律,从而指导相关疾病的预警以及优生优育策略。建立指纹库,推进指纹图形的深入研究,对于准确研判体质差异,针对性地选择中医治未病干预措施等,具有积极的应用前景。
强身健体的导引功法综合八段锦是长期旅居日本的李文坤医师在传统导引功法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扩展、整理而成的系统性功法。特别是其中卧式八段锦,通过抻筋拔骨等动作与心意、呼吸的密切配合,达到身心调治的目的。该疗法在中医临床机构的住院患者中具有较为实用的推广价值。

(健康报2019-03-27)

杭州民间中医药学术交流会在松阳县召开

5月18日,中医药复兴地建设——松阳·杭州民间中医药学术交流会在我县召开。县委书记王峻出席并讲话,县领导孔建民、温小运等出席。
王峻在讲话中表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健康中国”建设、“乡村振兴”“文化复兴”“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推动国际化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十九大报告明确作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部署。松阳自然环境优良、中草药资源丰富多元、发展中医药底蕴深厚、基础扎实,有责任承担建设中医药复兴地的历史使命,为全国中医药振兴事业作出示范和样板。
王峻表示,2016年,松阳县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打造“中医药复兴地”的奋斗目标,思路是立足“大农业”角度,通过对种植方式、产业模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系统性创新,实现“兴三农、兴经济、兴文化”。要积极地构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导向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中医药服务网络,高品质建设中医特色鲜明的中医院,全面深化推进中医药改革;构建以道地药材野化抚育为依托,集产学教研养于一体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中医药产业体系,发展高品质中草药生态种植,大力发展中医康养产业,探索提升组织化程度;构建中医药文化完整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中医药文化体系,挖掘弘扬本土中医药文化,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推动国际交流合作;构建顺应生态文明发展潮流、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中医药保障体系,完善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健全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体系,营造良好中医药发展氛围。在2018年,松阳进一步提出打造“国际中医药康养胜地”的目标,并与联合国人居署初步达成“松阳项目”合作协议,积极申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
王峻希望民间中医人科学理性地看待当下民间中医存在的问题,加强学习、潜心钻研,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开放包容、团结合作。同时,他还呼吁全社会能更加关心、尊重民间中医,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民间中医的针对性培训,为民间中医搭建更多施展才华的平台。
会上,杭州市针灸推拿学会民营民间分会名誉会长吴和平和中医博士朱慧萍分别作了学术交流,来自杭州市针灸推拿学会民营民间分会及我县民间草药从业人员的6位代表依次进行了经典病案、学术经验分享。会上还发布了《振兴民间中医药松阳宣言》,号召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不断传承和发展。

(松阳新闻网,2019-05-21)

河南发文明确2019年确有专长考核工作将于11月底前完成

近日,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度中医师承和确有专长考核考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今年确有专长考核工作将于11月底前完成。
《通知》指出,自2019年度起,经多年传统医学临床实践医术确有专长人员的考核工作,由各省辖市卫生健康委(中医管理局)具体组织实施。师承人员出师的考核工作由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委托郑州市卫生健康委(中医管理局)具体组织。申请参加中医师承出师考试的人员,向指导老师所在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卫生健康委(中医管理局)报名,经初审合格后统一报省中医管理局复核。
值得注意的是,本年度考试合格者将获取《传统医学师承证书》或《传统医学确有专长证书》,这两个证书不作为有效行医证件,仅用于申请报考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师承或确有专长助理考试。

(中国中医药报,2019-06-14)

政策法规

 

 

关于印发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意见的通知

国卫医发 [2019] 39号

北京市、辽宁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湖北省、广东省、四川省、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务)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医疗保障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化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吸引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医保局制定了《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家医保局
2019年5月7日

关于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的意见


促进诊所健康发展,是深化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吸引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需求具有重要意义。现就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作用,改革完善诊所政策,提升诊所医疗服务质量,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推动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工作目标。诊所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全面提升,在为基层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形成更多高质量、高水平的诊所,成为公立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
(三)试点安排。2019—2020年,在北京、上海、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深圳、成都、西安等10个城市开展促进诊所发展试点工作,根据试点经验完善诊所建设与管理政策,并在全国推广。
二、优化诊所执业许可政策
(四)简化准入程序。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对诊所不作限制。将诊所设置审批改为备案制管理,举办诊所的,报所在地县(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备案,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即可开展执业活动。跨行政区域经营的连锁化、集团化诊所由上一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统一备案,跨省级行政区域经营的由所在省份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分别备案。
(五)调整诊所基本标准。诊所是提供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医疗机构。各试点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照《诊所基本标准》,对申请备案的诊所进行审核,从重点审核设备设施等硬件调整为注重对医师资质和能力的审核,在诊所(不含中医诊所)执业的医师要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国家卫生健康委修订印发《诊所基本标准》。
(六)鼓励医师举办诊所。鼓励在医疗机构执业满5年,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的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专科诊所。鼓励符合条件的全科医师,或加注全科医师执业范围的专科医师,全职或兼职开办全科诊所。兼职开办诊所的医师要按照多点执业有关要求,与主要执业医疗机构通过签订协议等形式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对其在主要执业医疗机构的工作时间、任务量、服务质量和薪酬绩效分配等提出具体要求,确保兼职开办诊所的医师能够完成主要执业医疗机构的工作。
三、提高诊所医疗服务质量
(七)鼓励将诊所纳入医联体建设。各试点地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在组建城市医疗集团和县域医共体过程中,可以根据诊所意愿,将其纳入医联体建设,在诊所和其他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各试点地方在建立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时,将诊所纳入成员单位范围,帮助其提升医疗服务水平。鼓励医联体内二级以上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独立设置的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病理中心等机构,与诊所建立协作关系,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八)支持诊所规模化集团化发展。鼓励不同专科医师成立适宜规模的合伙制医生集团,举办专科医师联合诊所。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化、集团化诊所,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和服务模式。
(九)鼓励诊所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符合条件的诊所纳入可以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医疗机构范围,通过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进一步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加强对诊所提供签约服务质量的评估,将服务对象健康状况、满意度等纳入评估,确保签约服务质量。
(十)鼓励诊所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诊所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对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诊所,在人才培养等方面执行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同等补助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对其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可以给予适当支持。
(十一)促进诊所全职医师职业发展。全职在诊所执业的医师申报高级职称时,按照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有关政策规定,可以实行单独分组,定向评审,外语成绩不作为申报条件,对论文、科研等不作硬性规定,侧重评价临床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定向评审取得的职称,原则上应当限定在诊所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向上级医疗卫生机构流动时,应当取得全省(区、市)统一的卫生高级职称。
(十二)完善有利于诊所发展的相关政策。诊所提供医疗服务的价格实行自主定价。对主动执行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并符合条件的诊所,支持按照规定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费用可按规定支付。简化诊所的环评、消防等审批手续。
四、加强行业监管
(十三)创新行业监管手段。诊所要建立信息系统记录诊疗信息,并按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规定及标准要求,将诊疗信息上传至医疗服务监管信息系统。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将诊所纳入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依托信息监管平台,加强对诊所运营和医疗服务监管,实现实时监管,确保医疗质量安全;要定期组织对诊所进行培训,提高诊所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意识,形成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常态运行机制;要加强对诊所的监督管理,发现问题的要限期整改,整改不落实的,注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疗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纳入医保定点诊所的监督管理,对虚构医疗服务等恶意骗取医保基金的,应当终止医保协议。鼓励试点城市创新思路,将诊所开办状况作为诊所主要负责人个人诚信记录纳入个人诚信体系,建立联合惩戒长效机制,探索有效监管的具体办法。
(十四)保障医疗质量安全。诊所要严格依法执业,医务人员要具备相应的资质和任职资格,严格落实《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点》等规章制度,加强医疗技术和医院感染管理,严格落实诊疗与护理规范和指南,合理使用药物,保证医疗质量安全。要加强医患沟通,尊重患者知情权,保护患者隐私。要建立电子病历系统,规范医疗文书书写和管理,做好就诊患者登记,落实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时准确完整上传诊疗信息。鼓励诊所或医务人员购买医疗责任保险。
五、保障组织实施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各试点地方要充分认识推进诊所发展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医改和发展社会办医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发挥牵头部门作用,改革完善诊所管理有关政策措施,制定政府购买服务的具体细则,加强对诊所的监管。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保部门要按照规定落实相关支持政策,鼓励诊所可持续发展。2019年6月底前,各试点城市所在地的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医保部门,根据本地工作实际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各相关部门要同步出台相应配套政策。2019年9月底前,各试点城市要启动试点工作。鼓励非试点省份和非试点城市开展诊所改革与发展试点工作。
(十六)做好评估总结。各试点城市要对试点情况及时评估,每年形成年度评估报告。对于试点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试点经验要及时总结上报。国家卫生健康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政策培训,按照任务分工,强化工作指导和检查评估,适时推广试点地区先进经验,总结出台促进全国诊所发展的政策举措。

 

 

国家医保局 财政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局 关于印发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

国家医保局 财政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 国家中医药局 

关于印发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名单的通知
医保发﹝2019﹞34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医疗保障局、财政厅局、卫生健康委、中医药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保障局、财政局、卫生健康委:
为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快推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国家试点工作,国家DRG付费国家试点工作组根据前期各省(区、市)申报参加DRG付费国家试点的情况,确定了30个城市作为DRG付费国家试点城市(名单见附件1)。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提高政治站位,明确任务目标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也是健全医保支付机制和利益调控机制的重要抓手。以探索建立DRG付费体系为突破口,实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有助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向纵深推进。各试点地区医保、财政、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保障参保人员权益为出发点,进一步完善政策,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以提升医保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为目标,精心组织试点工作,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推进工作合力
DRG付费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各试点城市及所在省份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推动DRG付费国家试点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各省级医保部门要会同财政、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部门成立试点工作指导组,同步建立专家团队,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明确责任分工,形成指导试点城市开展工作的合力。各试点城市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成立由医保、财政、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等部门组成的试点领导机构,由医保、医疗机构和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全面落实试点任务和要求,保障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取得实效。各试点城市要充分调动医疗机构的积极性,指导参与试点的医疗机构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试点任务,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深圳市、三明市、克拉玛依市以及各省(区、市)应用DRG的医疗机构作为观察点单位。
三、明确重点任务,确保按期完成试点
各试点城市及所在省份要在国家DRG付费试点工作组的统一领导下,按照“顶层设计、模拟测试、实际付费”三步走的思路,确保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确保2020年模拟运行,2021年启动实际付费。
一是健全DRG付费的信息系统。各试点城市要在统一使用国家制定的疾病诊断、手术操作、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疗服务项目编码的基础上,根据DRG付费的要求,完善医保付费信息系统,处理好与试点医疗机构的数据接口,确保试点医疗机构与医保支付系统的顺畅对接。
二是制定用于医保支付的DRG分组。各试点城市要按照国家制定的DRG分组技术规范的要求,在核心DRG(A-DRG)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实际,制定地方DRG分组体系和费率权重测算等技术标准,实现医保支付使用的DRG分组框架全国基本统一。
三是统一DRG医保信息采集。各试点城市要按照国家试点工作组的要求和医保信息采集标准,组织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上报前三年基本数据。在模拟测试阶段,按照国家统一的医保信息采集标准采集医疗机构相关数据,并统一报送。
四是不断完善医保支付政策和经办管理流程。各试点城市及所在省份要按照国家DRG付费工作组的要求,参与和配合医保支付政策和经办管理流程的制定工作,并根据当时实际进一步完善医保支付政策、经办管理流程和定点管理协议,不断健全DRG支付体系。
五是加强对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要指导参与DRG试点的医疗机构完善内部医疗管理制度,强化医疗行为、病案编码、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监管,健全以保证质量、控制成本、规范诊疗、提高医务人员积极性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医保支付的激励约束作用。
各试点城市在开展DRG试点的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医保总额预算管理制度,对不能采用DRG结算的病例,进一步推进依据大数据的按病种付费、按床日付费和按人头付费工作,建立多元复合医保支付体系。
四、健全试点工作机制,确保试点取得成效
开展DRG付费国家试点涉及多个部门,需要试点医疗机构的广泛参与,需要专家的密切配合。在DRG付费国家试点工作组的统一领导下,要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确保试点取得成效。
一是建立逐级培训工作机制。国家将组织开展对省级、试点城市医保部门的骨干人员和核心专家进行培训。各省(区、市)和试点城市负责对相关部门其他人员、医疗机构人员、地方有关专家的培训。要切实做到参加DRG付费国家试点工作的所有人员都培训到位。
二是建立定期评估工作机制。按照DRG付费国家试点工作安排和时间节点,对各地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定期形成DRG效果评价报告,给出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做好模拟运行、实际付费等阶段性评估工作,严格把关,稳妥推进。各地要开展日常质量控制工作,负责对DRG分组等进行大数据统计分析,开展动态维护。
三是建立定期报告工作机制。及时总结交流试点城市的经验做法,逐级上报。实行重要政策文件、技术规范报送制度。实行DRG付费国家试点简报制度。每年通过经验交流会、现场会、专题培训班等形式,推广好经验好做法。
四是建立沟通协调工作机制。试点城市及所在省份医保、财政、卫生健康、中医药管理等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及时研究处理试点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与DRG付费国家试点工作组建立密切交流机制,形成合力,共同谋划、推进工作。
为加强与各试点城市及所在省份的联系,请各省级医保部门指定1名联络员,试点城市指定1名医保部门联络员和1名医疗机构联络员。请于2019年5月29日前将联络员回执(附件2)报送至国家医保局医药服务管理司。


国家医保局 财政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局
2019年5月21日

商务部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开展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中医药主管部门:
为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意见》国发〔2015〕8号、《商务部等十四部门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文件精神,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决定开展“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工作以下简称基地。现就第一批基地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原始创新潜力巨大的民族健康产业。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0月在广东考察时提出“让中医药走向世界”。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是以中医药相关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科研、产业和文化等领域服务出口为特色的中医药企事业机构。建设一批以出口为导向,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基地对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优化我国服务贸易结构,打造“中国服务”国家品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地全国布局基本完成。中医药服务出口占我国服务出口比重持续增长公立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活力得到激发,社会办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力量进一步增强中医药服务出口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促进中医药服务出口的政策体系和监管规则初步形成,形成一批中医药服务世界知名品牌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彰显,发展经验逐步推广至全国。
三、主要任务
积极扩大中医药服务出口,培育中医药服务出口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中医药服务商品化进程,培育市场主体激发市场活力,鼓励投资合作,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四、申报要求
一申报对象
以中医药相关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科研、产业和文化等领域服务出口为特色的中医药企事业机构。
二申报条件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符合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符合中医药服务出口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规定的境内中医药企事业机构
2、按规定在“商务部服务贸易重点企业统计监测系统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子系统”中如实及时填报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数据
3、近三年在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科研、产业、文化等方面稳定持续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具有一定的出口规模,服务产品特色优势突出,具备发展中医药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4、配备专职服务贸易工作人员,具有完成基地建设工作所必备的人才、技术、设备、场地等基本条件以及健全的项目管理、财务管理制度,具有优良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
5、有稳定的消费群体,消费需求不断扩大,能够形成规模效益,具备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具有国际市场开拓潜力
6、具有明确的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目标、规划措施以及相关保障措施
7、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
8、基地建设工作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或博士以上学位,且担任基地主要负责人,具有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经验。
三申报时间及程序
1、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可推荐1-2个基地。
2、省级商务主管部门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地基地申报工作,审核申报材料。申报单位对所填写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推荐单位要对申报单位的申报材料认真审核。一经发现有故意隐瞒、虚报等行为,将取消申报资格,并酌情通报。
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和中医药主管部门登陆网站http://fms.mofcom.gov.cm“信息发布”专栏中下载相应申报书见附件3、4,按要求组织申报单位准备申报材料。申报材料10份纸质版及电子版于2019年4月30日前报送商务部、1份纸质版抄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4、商务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组对各地报送的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必要时可进行实地核查。根据专家组评审意见,商务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候选基地名单,并通过商务部政府门户网站公示5个工作日。
5、经公示无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由商务部会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文确定为“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
6、基地评审每两年组织一次,同时对原基地进行复审,复审不合格将取消资格。
五、联系方式
商务部服务贸易和商贸服务业司 李建辉
电话:65197104,传真:65197399,
电子邮件:lijianhui@mofcom.gov.cn
地址:东长安街2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 马宁慧
电话:59957726,传真:59957805
电子邮件:maninghui@satcm.gov.cn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工体西路1号


商务部办公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
2019年3月27日

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

国卫办老龄发〔2019〕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健康委、民政厅(局)、市场监督管理局、中医药局:
为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深化医疗和养老服务“放管服”改革,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流程和环境,进一步促进医养结合发展,现就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通知如下:
一、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政策宣讲及指导工作
医养结合机构是指同时具备医疗卫生资质和养老服务能力的医疗卫生机构或养老机构。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下同)和民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医疗机构审批备案、养老机构登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通过政务网站、办事服务窗口、新闻媒体等向社会公布。各地卫生健康、民政部门应当根据医养结合机构申办人的需要和条件,在审批备案事项及流程、受理条件、材料清单、办理时限等方面,为其提供准确、详细的政策解释和业务指导。
二、支持养老机构设立医疗机构
养老机构申请内部设置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的,根据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的通知》(国卫办医发〔2017〕38号)要求,取消行政审批,实行备案管理。申办人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备案。
养老机构申请举办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不含急救中心、急救站、临床检验中心、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港澳台独资医疗机构),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医疗机构、医师审批工作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19号)规定,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不再核发《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在受理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申请后,经公示、审核合格后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养老机构申请设立三级医疗机构的,应当向所在省级或地市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提交申请,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依法核发《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申办人收到《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后,申请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并提交相关材料。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审核合格后,发放《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属于社会办医范畴的,可按规定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卫生健康及相关部门应当及时足额拨付补助,兑现有关政策。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营利性医疗机构应当到市场监管部门进行登记注册,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应当到民政部门进行社会服务机构登记。
三、支持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
各级民政部门不再实施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具备法人资格的医疗机构申请设立养老机构的,不需另行设立新的法人,不需另行法人登记。
社会力量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申请设立养老机构的,应当依法向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备案,应当依法向其登记的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办理章程核准、修改业务范围,并根据修改后的章程在登记证书的业务范围内增加“养老服务”等职能表述。
社会力量举办的营利性医疗机构申请内部设置养老机构的,应当依法向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备案,应当依法向其登记的县级以上市场监管部门申请变更登记,在经营范围内增加“养老服务”等表述。
公立医疗机构申请设立养老机构的,应当依法向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备案,应当依法向各级编办提出主要职责调整和变更登记申请,在事业单位主要职责及法人证书“宗旨和业务范围”中增加“养老服务、培训”等职能。
医疗机构设立养老机构符合条件的,享受养老机构相关建设补贴、运营补贴和其他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措施,民政及相关部门应当及时足额拨付补助,兑现有关政策。
四、支持新建医养结合机构
对于申办人提出申请新举办医养结合机构的,即同时提出申请举办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需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的类型、性质、规模向卫生健康、民政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提交申请。涉及同层级相关行政部门的,当地政务服务机构应当实行“一个窗口”办理,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未设立政务服务机构的,由当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联合办理工作机制和操作流程,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市场准入环境。各省(区、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商有关部门制订统一的筹建指导书,为医养结合机构申办人提供咨询和指导,方便申办人到相关部门办理行政许可或登记备案手续。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工作配合,提高信息共享水平,让申办人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
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各级卫生健康、民政和市场监管部门要按照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卫生健康、民政部门要分别负责对医养结合机构中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取消及内设医疗机构实行备案制后,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将医养结合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医政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指导、监管和考核,民政部门要创新养老机构管理方式,建立养老机构综合监管制度,共同推动提升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民政部办公厅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 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
2019年5月27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9〕3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国务院办公厅
2019年6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


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完善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协调机制,保障健康中国行动有效实施,制定本方案。
一、建立健全组织架构
一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依托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国家层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以下简称推进委员会,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以下简称《健康中国行动》,统筹推进组织实施、监测和考核相关工作。
推进委员会主任由国务院分管领导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主要负责同志、国务院分管副秘书长以及教育、体育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担任,秘书长由国务院分管副秘书长、国家卫生健康委负责同志担任,委员由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专家、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社会知名人士等担任。推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国家卫生健康委。
推进委员会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由推进委员会聘请相关领域专家组成,负责为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推进委员会下设各专项行动工作组,负责专项行动的具体实施和监测工作。
各省区、市可参照国家层面的组织架构,组建或明确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实施的议事协调机构,根据《健康中国行动》要求和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工作机制。推进委员会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包括全体会议、主任办公会议和办公室会议。
推进委员会负责研究确定年度工作重点,并协调推进各地区各部门工作落实,及时处理需要跨部门协调解决的问题建立指标体系,并组织监测和考核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对健康教育和重大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提出指导性意见根据疾病谱变化及医学进步等情况,研究适时调整指标、行动内容推动成立基金会,形成健康中国建设资金来源多元化的保障机制运用健康频道、网站、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以及短视频等媒体方式,加强健康科普和信息传播。
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研究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问题,及时制定并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的具体政策措施提出年度任务建议并按照部署抓好工作落实做好《健康中国行动》的宣传解读认真落实全体会议、主任办公会议确定的工作任务和议定事项互通信息,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各项工作。
二、加强监测评估
一监测主体。监测评估工作由推进委员会统筹领导,各专项行动工作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技术支撑。各省区、市按要求制定本地区监测评估办法。
二监测内容。以现有统计数据为基础,完善统计监测体系,依托互联网和大数据,对主要指标、重点任务的实施进度进行年度监测。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各专项行动主要指标包括结果性指标、个人和社会倡导性指标、政府工作性指标的年度完成情况,专项行动目标实现情况,个人、社会和政府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
三结果运用。各专项行动工作组根据监测情况每年形成各专项行动实施进展专题报告。推进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形成总体监测评估报告,经推进委员会同意后上报国务院并通报各省区、市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适时发布监测评估报告。
三、做好考核工作
一考核主体。考核工作由推进委员会统筹领导,推进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专家咨询委员会提供技术支撑。各省区、市党委和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针对下一级党委和政府的考核办法,并细化落实到具体地方和单位。
二考核内容。围绕健康中国建设主要目标任务要求,同时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相对稳定的考核指标框架见附件。各省区、市在对下一级进行考核时,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对考核指标进行调整完善。
2019年和2020年进行试考核,通过两年的探索实践,逐步固定考核指标。要坚持科学考核,注意方式方法,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增加基层负担。
三结果运用。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指标,综合考核结果经推进委员会审定后通报,作为各省区、市、各相关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参考。

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

国发〔2019〕1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坚持预防为主,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为加快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动员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方针,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行动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健康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导致的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70以上。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较普遍,由此引起的疾病问题日益突出。肝炎、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精神卫生、职业健康、地方病等方面问题不容忽视。
为坚持预防为主,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效应对当前突出健康问题,必须关口前移,采取有效干预措施,细化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建设健康环境等部署,聚焦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和突出问题,实施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中长期行动,健全全社会落实预防为主的制度体系,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提高生活质量。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创新,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强化政府、社会、个人责任,加快推动卫生健康工作理念、服务方式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知识,引导群众建立正确健康观,加强早期干预,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延长健康寿命,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普及知识、提升素养。把提升健康素养作为增进全民健康的前提,根据不同人群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让健康知识、行为和技能成为全民普遍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实现健康素养人人有。
自主自律、健康生活。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激发居民热爱健康、追求健康的热情,养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科学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实现健康生活少生病。
早期干预、完善服务。对主要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尽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完善防治策略,推动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服务,加强医疗保障政策与健康服务的衔接,实现早诊早治早康复。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强化跨部门协作,鼓励和引导单位、社区(村)、家庭和个人行动起来,形成政府积极主导、社会广泛动员、人人尽责尽力的良好局面,实现健康中国行动齐参与。
(三)总体目标。
到2022年,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
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健康公平基本实现。
三、主要任务
(一)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
1.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维护健康需要掌握健康知识。面向家庭和个人普及预防疾病、早期发现、紧急救援、及时就医、合理用药等维护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建立并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构建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的激励约束。鼓励各级电台电视台和其他媒体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到2022年和2030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2和30。
2.实施合理膳食行动。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础。针对一般人群、特定人群和家庭,聚焦食堂、餐厅等场所,加强营养和膳食指导。鼓励全社会参与减盐、减油、减糖,研究完善盐、油、糖包装标准。修订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推进食品营养标准体系建设。实施贫困地区重点人群营养干预。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分别低于7和5。
3.实施全民健身行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需要科学。为不同人群提供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努力打造百姓身边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到2022年和2030年,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90.86和92.1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7及以上和40及以上。
4.实施控烟行动。吸烟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推动个人和家庭充分了解吸烟和二手烟暴露的严重危害。鼓励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发挥控烟引领作用。把各级党政机关建设成无烟机关。研究利用税收、价格调节等综合手段,提高控烟成效。完善卷烟包装烟草危害警示内容和形式。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30及以上和80及以上。
5.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治疗、危机干预等方式,引导公众科学缓解压力,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健全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机制,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和30,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
6.实施健康环境促进行动。良好的环境是健康的保障。向公众、家庭、单位(企业)普及环境与健康相关的防护和应对知识。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建立环境与健康的调查、监测和风险评估制度。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环境污染相关疾病、道路交通伤害、消费品质量安全事故等。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明显改善,并持续改善。
(二)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
7.实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孕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是生命的起点。针对婚前、孕前、孕期、儿童等阶段特点,积极引导家庭科学孕育和养育健康新生命,健全出生缺陷防治体系。加强儿童早期发展服务,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促进生殖健康,推进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到2022年和2030年,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5‰及以下和5‰及以下,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18/10万及以下和12/10万及以下。
8.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动员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维护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锻炼健康体魄,预防近视、肥胖等疾病。中小学校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多种方式对学生健康知识进行考试考查,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到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力争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以上,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
9.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健康保护的权利。针对不同职业人群,倡导健康工作方式,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完善职业病防治法规标准体系。鼓励用人单位开展职工健康管理。加强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到2022年和2030年,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并持续下降。
10.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老年人健康快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面向老年人普及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定期体检、健康管理、心理健康以及合理用药等知识。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政策,推进医养结合,探索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打造老年宜居环境,实现健康老龄化。到2022年和2030年,65至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三)防控重大疾病。
11.实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生活方式指导。全面落实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规范管理。提高院前急救、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应急处置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09.7/10万及以下和190.7/10万及以下。
12.实施癌症防治行动。癌症严重影响人民健康。倡导积极预防癌症,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序扩大癌症筛查范围。推广应用常见癌症诊疗规范。提升中西部地区及基层癌症诊疗能力。加强癌症防治科技攻关。加快临床急需药物审评审批。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
13.实施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引导重点人群早期发现疾病,控制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发展。探索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40岁及以上人群体检检测肺功能。加强慢阻肺患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肺功能检查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到9/10万及以下和8.1/10万及以下。
14.实施糖尿病防治行动。我国是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提示居民关注血糖水平,引导糖尿病前期人群科学降低发病风险,指导糖尿病患者加强健康管理,延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加强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到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60及以上和70及以上。
15.实施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传染病和地方病是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引导居民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讲究个人卫生,预防疾病。充分认识疫苗对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倡导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流行水平。强化寄生虫病、饮水型燃煤型氟砷中毒、大骨节病、氟骨症等地方病防治,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到2022年和2030年,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国家层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制定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细化上述15个专项行动的目标、指标、任务和职责分工,统筹指导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研究疾病的综合防治策略,做好监测考核。要根据医学进步和相关技术发展等情况,适时组织修订完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内容。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健全领导推进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实施方案,逐项抓好任务落实。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预防为主、防病在先融入各项政策举措中,研究具体政策措施,推动落实重点任务。
(二)动员各方广泛参与。凝聚全社会力量,形成健康促进的强大合力。鼓励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健康中国行动,落实个人健康责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各单位特别是各学校、各社区(村)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开展健康细胞工程建设,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鼓励企业研发生产符合健康需求的产品,增加健康产品供给,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作出表率。鼓励社会捐资,依托社会力量依法成立健康中国行动基金会,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的保障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

健康类产品和服务。卫生健康相关行业学会、协会和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指导、组织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工作。
(三)健全支撑体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疾病防治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强财政支持,强化资金统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科技支撑,开展一批影响健康因素和疑难重症诊疗攻关重大课题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要给予支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开展健康政策审查,保障各项任务落实和目标实现。强化信息支撑,推动部门和区域间共享健康相关信息。
(四)注重宣传引导。采取多种形式,强化舆论宣传,及时发布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设立健康中国行动专题网站,大力宣传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促进全民健康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编制群众喜闻乐见的解读材料和文艺作品,以有效方式引导群众了解和掌握必备健康知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加强科学引导和典型报道,增强社会的普遍认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国务院
2019年6月24日